人民网:为官尸位素餐,不妨去其位

2014-06-06 08:12 来源:人民网

  在近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使用的一个高频词是“抓落实”。“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李克强说到这儿加重了语气,“说的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

  尸位素餐,这词出自总理之口,不同寻常,既可见总理难抑怒火,也可想见确有一些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混日子,得过且过。总理这话是说给基层官员听的,也是说给与会的各部委官员,不然总理不会语气异常严厉地称,“在座的各部委,国务院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了没有?你们各自的责任履行了没有?”“各位,你们要‘守土有责’啊!”

  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这是为官者的基本伦理。如果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还不如回家卖红薯;如果“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还不如把位子让给愿意干事、能干事的人。

  浙江桐庐县分水镇现存名为《分水县戒石铭》的石碑,石碑上刻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齿,上天难欺”。今天的官员在认识上应该更有高度,被纳税人供养,如果尸位素餐,真是不配为官。据载,《分水县戒石铭》的石碑外面还有碑亭,碑亭上悬有“延客惟谈公事,入门先问民情”的对联。再联系到郑板桥的名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的官员做到了一枝一叶总关情、入门先问民情了吗?在现代文明、民主制度框架内成长的官员,总不能不如一些封建官吏吧?

  为官尸位素餐,不外乎三种原因。其一,怕出事。要做事,励精图治,大刀阔斧改革,难免出事,不能因怕出事就不做事。其二,怕损害自身利益。中央出台了规定,势必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灰色利益,为了捍卫既得利益,就对中央规定阳奉阴违,或者故意不落实。其三,能力不济,又过于懒惰。想做事,会做事,做成事,并不容易,有的官员能力确实不行,索性不做事。

  无论哪种情况,只要不做事就不配坐在位置上。民众需要的是会做事、做成事的官员,而不是尸位素餐的官员;需要的是官员落实中央的政策,而不是顶着政策拒不落实。对于不落实、不做事的官员,难道无计可施?李克强已经说了,要通过督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等方式,既督地方,也督部门。“国务院决不发空头文件,所有政策措施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诚然,中央规定再好,如果不落实就是一纸空文,如果好经被念歪更是危害民众。

  其实,对任何有底线、有抱负、有尊严的官员来说,不做事是极其耻辱的事情。“人去政声后,民意闲谈中”,谁不希望在任时、卸任后留个好名声。如果真正做事了,为民众谋福利了,就会被传诵。古有苏堤、今有焦桐的佳话。

  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苏东坡曾撰诗谈及,“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这条堤岸,现如今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苏堤春晓”。“苏堤”二字,可看出民众对苏东坡的感谢与缅怀。在河南兰考城关乡韩陵村村口,有一棵泡桐,是当年焦裕禄亲手种下的,兰考人称之为“焦桐”,它已成为一种隐喻和象征,兰考人看到焦桐就会想起焦裕禄,感念老书记当年为兰考的操劳。

  习近平曾说过,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官员掌握着公权力,公权力来自民众,权为民所用不是天经地义吗?官员要拎着乌纱帽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做官,更不能不做事、乱做事,否则民众留你何用?(秦川)

责编:刘大彬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