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新闻 财经 娱乐 女性 婚嫁 旅游 美食 汽车 房产 家居 教育 健康 中医 科技 法制 城建 体育 公益 视频 商城
新闻评论
映象首页 > 新闻评论 > 评论新青年 > 正文

建非遗“基因库”刻不容缓

2016-11-25 10:37 来源:映象网

[摘要] 非遗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言,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史的见证和载体。

  有数据显示,在非遗总量占北京市三分之一的西城区,“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约达65岁,由于历史原因,已“部分失传”项目目前达到10个。为此,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徒、抢救性拍摄等形式,试图为“非遗”手艺延续文化基因。其中,西城区拟通过影像资料的形式,为部分濒危“非遗”拍摄教学片。(《新京报》11月24日《非遗濒危 政府拍教学片留存“基因库”》)

  非遗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言,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史的见证和载体。对于非遗而言,忘记就意味着忘本,泯灭就意味着文化发展的断代,就意味着对民族的、传统的文化之根的忘怀。因而,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格外珍惜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保护、传承和发扬。但由于地域宽广,传统文化发展历史绵延悠长,不同区域和领域的非遗表现迥异,除了集中不可移动性非遗之外,国内文化非遗大多散落在民间,并以传统和民俗的方式存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在特殊的传承空间和传承方式中绵延流传。这样虽然保证了非遗的精粹,但更面临着传承与发扬的尴尬。比如非遗传承人年龄越来越大,面临年久失传的尴尬;比如个别非遗产品因为独特的民俗文化影响,难以走出深闺流传深广;比如随着现代传播手段和媒介的宽泛,以及现代文化文明方式的影响,青少年不愿意接触非遗导致传承出现后继乏人的断代之惑……

  非遗不能丢,非遗不能泯失,但目前非遗面临的尴尬已让保护和传承发扬面临诸多尴尬和遗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发扬,确实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徒、抢救性拍摄等形式,为“非遗”手艺延续文化基因的做法,不啻是在为非遗保护传承等建立“基因库”,其意义毋庸讳言,成效更值得期待。

  首先,政府部门公开招徒本身就是在建立后继传人“基因库”,必然要对急需保护和传承的非遗产品进行宣传和推介,进而引发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参与热情,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积极干预性质的非遗宣传推广,更是一种信号积极的政府保护态度和推广手段,其意义和影响必深远而积极。其次,对于个别非遗产品进行抢救性保护,采取拍教学片、影响资料等方式进行留存,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记忆留存性质的“文化基因保存”,是在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载体,对非遗进行精粹保留和注解分析,这不仅是一种抢救性记忆留存,更是一种传承精粹、发扬精髓意义的独特展示和珍藏,这些教学片也好,影像资料也好,其实都是一种活生生的记忆载体,对于一时找不到传承对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种避免断代和泯灭的积极干预。与此同时,现代传播和影像技术的参与,更会对非遗进行多视角的解读和保存,除了保存意义之外,也更能达到发掘非遗精华、推介非遗魅力的积极效果,这更值得期待。

  对非遗而言,保护和传承发扬,其实就是在延续我们的文化之根,就是在纯净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基因。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多远的现代文明文化的撞击与对流,一些非遗或许因藏匿深闺而无人所闻,或许因走不出深闺而无法展露迷人的魅影,或许因缺乏开掘和解读以及审视而难以魅影示众,但我们决不能看着非遗渐渐泯灭于民间,不能让文化之根就此断代,不能让传统文化就此销声匿迹,保护、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不是非遗传承人自己的事,也不是喜好者的事,而应该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因此,采取积极的抢救性保护措施,通过公开招徒、拍摄影响资料和教学片进行记忆留存,建立非遗传承保护的基因库“刻不容缓,否则我们将愧对文化传承,愧对历史发展。(许朝军)

(责任编辑:张释文)

微视评

新华社评论员:筑牢奋进新时代的宪法根基

筑牢奋进新时代的宪法根基

我国宪法是同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实践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又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是我国宪法发展的必由之路。 【详情】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