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仍不是监管作弊风的终点

2015-12-01 16:12 来源:映象网

  今日,2016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课程)录用考试公共科目笔试将拉开战幕。这次国考,2.7万个招录名额共吸引了近140万人报名,招考人数创历史新高,但是,平均竞争比却是5年来最低。因为《刑法修正案(九)》的实施,出现组织作弊行为将最高获刑7年,本次国考也被称为“史上最严”。(11月29日中新网)

  近两年,随着中招、高考、国考与各类考试作弊事件的曝光,作弊现象被拉入舆论的讨论中。今年6月份江西高考替考案,将作弊潮推向高潮。考试本是公平、平等竞争平台,而一些人私心作怪,总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加上对应的处罚不够严厉坚决,公平、平等便被践踏。为此,刑法第九修正案将考试作弊纳入刑法。在今年国考面前,由于对作弊处罚远超以往,“最高获刑7年”也被帖上“史无前例”、“史上最严”标签。

  “史上最严”是监管的终点吗?依靠“史上最严”的处罚能扼制作弊之风吗?笔者不以为然。今年5月28日美国司法部起诉15名涉嫌“聘请他人替考”的中国公民(留学生)。当司法部门证据在握依法处理涉事学生时,涉案家长不是想如何纠正孩子的错误以减轻处罚,反而拿钱办事,由此可窥见一些人的心思。最让人震惊的是美国发布的一份《2015版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的报告称,2014年有多达8000名中国留美学生被开除。

  在国内出丑还不算,一些把恶劣的行为带到国外,十分可耻。“聘请他人替考”与白皮书代表国人作弊的两种意识:一则,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从没有把作弊当回事,认为作弊没什么大不了的,小考小抄,大考大抄,反正不会被处罚;二则,作弊风气在一些父母的观念中是被默许的,当孩子作弊被处罚时,不是遵从社会制度,教育孩子该如何转变错误的观念,却想用非正常的方法解决,使得作弊妖气越来越浓。

  要扼制作弊风,需转变人的潜意识,然而潜意识转变非一朝一夕之事,而且在此次作弊入刑中规定是最高七年,条件是有限制的,针对组织作弊者,以及制造、贩卖作弊工具者,对作弊者的处罚并没有明确界定。而国人讲究风土人情,即便违规处罚,只要能疏通关系,带上礼品,软磨硬泡,有问题的最后都成为没问题的。所以,“史上最严”仍不是监管作弊风的终点,对于“史上最严”的处罚,关键要执行到位,如此才有威慑力。

  在美国,对作弊者也有严历的处罚。凡发现作弊,不管平日的作业,还是普通类型的考试,都可能会受到不同类型的处罚。美国曾有一位在高二就读于马里兰州MontroseChristianSchool的男生,由于两次在12年级的宗教考试中作弊,被学校劝退。当二次作弊被抓后,学校对学生的处罚措施是限时转学,而由于他带着两次作弊记录,孩子在转学时,被很多学校拒之门外。由此可以看国内与国外的差距,此类教育精神十分值得学习。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共建的,当某些人总想投机取巧,总试图突破限制,就必须依靠严格的法律红线来约束,否则一旦失去管制,最终危害整个社会的秩序。对于“史上最严”的“最高获刑7年”处罚,看似最严仍有弹性空间,仍不是终点。只有执法者严格执行制度,遇事不讲交情、面子,使法治精神印入脑海,让公众真正享受到公平、平等的竞争,才是终点。(付贵)

责编:张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