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教授评价异地高考方案 北京交白卷上海不及格

2013-01-21 10:43 来源:南都周刊

  2012年5月,15岁的江西籍女孩占海特因无望参加中考而辍学在家,并和其父占全喜继续争取异地高考的权利。这一年的10月,占氏父女因约辩京沪籍家长而闻名网络,沪籍家长则发展出“守沪者联盟”。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北京教委信访办两度上演京籍非京籍家长的激烈争辩。此时,距离各省出台异地高考政策的大限还有两个月。

  开始在山东、湖南和重庆三地试点的异地高考政策 ,曾给占海特们带来过希望。而后2012年年末最受瞩目的京沪粤三地方案落地后,京沪籍家庭暂时松了一口气,非京沪籍家庭则纷纷表示失望之情。与此同时,双方在舆论阵地上继续展开攻防,一时沸沸扬扬。

  相对于时代的各种疾病,中国高考曾一度获得“最公平考试”的美誉。事实上,35年前,高考恢复伊始,“出身”和“成分”依然决定考生能否录取,甚至在相当多的地区决定着考生能否参加高考。

  历经多年变革,高考的身份、年龄等门槛正渐次消退。地域门槛则直到2010年才稍显松动,此后,“异地高考改革”争论走入人们的视野。

  高门槛,低门槛

  相对于历史遗留的各种门槛,异地高考的现状却是和中国教育改革进程紧密缠绕,改革的推进使得这一争议越演越烈。随着命题模式、教材体系以及高考方案的差异越来越大,全国的高考渐渐分割成块,这对于学生个体而言,鸿沟难越。

  新中国50年的高考史中,全国统一命题约有42年,其中上海自1985年,北京自2002年开始独立命题。到了2006年,全国共有16个省市独立命题。各省市也开始采用不同的教材,以语文为例,有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语文版、北师大版、鲁教版等诸多版本,其他学科亦各有版本,可谓林林种种,各有其道。同时,各省市的高考方案也在进行各自的改革,“大文大理”、“3+综合+x”“小综合”等等方案此起彼伏,其中江苏省更是十年五变。

  对于十几岁异地求学的学生而言,涉及海量知识同时难度极大的高考本已是难以攀登的高峰,更换一种体系重新起步,他们的心理和知识储备要应对的挑战是巨大的。因此,外来家庭有极大的意愿来推动异地高考。这也为后来“异地高考改革”命题的发酵埋下重要因子。

  值得注意的还有各地高校资源的不均衡,亦是本次争辩的焦点所在。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院校,北京占23所,江苏占11所,上海占9所,广东则有4所。其余一本院校亦多集中在发达地区。2012年,北京、上海一本录取率分别为27.3%、 20%,远远高于全国8.5%的平均水平。京沪粤三地的高考录取率均超80%,其中上海理科录取率更是高达98%。

  而即使是京沪粤三地,情形也不尽相同,其中广东的一本录取率只有6%,低于全国的8.5%,仅高于河南。从这一点来讲,广东的考生及家长也是满腹怨言,认为根本不应该将广东和北京、上海相提并论。

  有调查表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地的生均教育经费名列前茅,青海、内蒙古、贵州则忝陪末座。这意味着发达地区有更充沛的教学资源。外来家长们清晰地意识到,能异地高考意味着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多的升学机会,同时孩子不需留守,家人可以团聚。如果再入读当地大学,则意味着下一代将更好地融入居住之地。

  然而,这些外来家长们千呼万唤的京沪粤方案不尽如人意:北京方案要求住满六年可以考高职,本科录取并无时间表;上海方案则与居住证挂钩;广东方案分三步走,至2016年有三年完整学籍的学生将可以就地参加高考。

  京沪粤三地方案,被坊间评论认为是“高门槛”。其余已公布的省市中有22个对户籍并无要求,对学籍年限要求则各有不同,被外界视为门槛低开。

  谁投入,谁受益

  一直以来,高校录取沿用“分省划线定额录取”的方式不变,即高校在各个地区的招生人数是考前约定的,这让人想起科举时代的“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分区模式。

  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立“中央、省市两级办学”的格局后,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的支出当中,开始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帷幕拉开,经济发达地区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大举扩招。有研究指出:仅1999年,山东江苏两省扩招人数就达5.5万人,超出西北五省之和。

  既有投资,便需回报,各地高校招生本土化的倾向也渐渐显现出来。这一倾向得到了来自教育部的默许,甚至是鼓励。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东北大学等10所学校的管理实施意见》中明确表态支持这些部属高校扩大在当地招生的比例。

  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地方政府纷纷喊出“科教强省”“教育强市”之类的口号,逐步增加投入。而大学则在地方政府的默许下,大举举债,开辟多种方式进行融资。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政府不仅投入了财力,同时还透支了未来的税收。毕竟大学的债务,最终也是需要地方财政来承担的。

  反对“异地高考改革”的论者所持理由看上非常充分:大学既然从当地财政得到支持,理所当然要在招生上有所侧重。“我们过去交税,甚至将来几十年都是要交税去建设我们的大学。”一位反对者如是说。

  对此论点,占海特们的反驳也非常有力。“人人都是纳税人,”一位支持者拍着《2008公民税权手册》大声说:“餐费里包含营业税和城建税,化妆品里包含消费税、增值税等等,消费就是纳税,我们怎么不是纳税人?”

  腾讯的《今日话题》更是直接呼吁:“不给占海特们上学,就请退税。”同税就应同权。而以纳税与否或多寡为基准来确定入学资格,容易使地方政府陷入阶层冲突与道德拷问的困境,故而,京沪两地均保留了户籍门槛。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娱乐圈男神女神当道,个个生的个唇红齿白倾国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为暑期档头一炮,其中隐藏着几枚重磅炸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