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职业流动新趋势和新挑战:新职业观演绎追梦时代

2014-03-10 08:27 来源:半月谈网

  职业梦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为了追梦,当代中国人在职业选择、职业评价、职业奋斗中跟随着时代脉搏,释放着人生活力,勃发着社会生机,创造着家国福祉。职业流动,已成流动中国、流动社会中的华彩段落,尽显流动之动感、流动之魅力。可以说,职业流动正在改变中国社会,在撞击中国社会,也在挑战中国社会。

  由于收入差别、声望高低、发展空间预期、择业环境差异等因素影响,当前职业取向多元、选择自由与传统职业成见、求职定势存在分歧甚至冲突;开放竞争与关系社会并存;职业公平理想与现实地位失衡;职业流动加剧、职业期望值升高,但爱岗敬业与职业忠诚度降低,职业伦理缺失。

  职业流动中衍生的这些新问题,折射出社会成员成功观、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的变化,深度考问转型期社会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此,半月谈编辑部组织“追梦时代的职业流动”调研小分队,分赴各地,调查大时代下的职业流动新趋势和新挑战。

  我的职业我做主

  ——两代人对话职业梦

  28岁的大学生周凯曾经不得不以“离家出走”来对抗父母要求他考公务员,进入体制内工作,一个月的“杳无音讯”最终让父母妥协了,周凯也走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创业道路。

  “他们总想让我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端上所谓的‘铁饭碗’,但我根本不想去,那种安稳的生活不适合我,我想趁着年轻闯一闯。”在他的集办公和生产于一体的宁夏宝光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厂房内,周凯这样对半月谈记者说。

  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的80后、90后年轻人受社会变迁与就业形势转变的影响,职业取向更加多元、职业选择更加自由。种种迹象表明,在这个鼓励每个劳动者都能有体面和尊严、人人都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追梦时代,青年一代的职业梦早已迥异于父母辈。

  裸辞:与其在工作中纠结,不如在理想中爆发

  “你敢来一次没有下家的裸辞吗?”这是以80、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中正流行的一句话。当50、60、70后不理解,甚至没听过这种前卫的职业行为时,裸辞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裸辞理由主要集中在待遇低、工作压力大、不感兴趣、没发展前景等方面,当然还有“为了爱情”等浪漫因素。

  春节后第一天上班,北京一家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工作的85后王帅(化名)就递上了辞呈,虽还没找到下家,且只有一个开餐饮店的初步想法。人事部门的答复是,年底已有6人辞职,一时忙不过来,再等几天。

  父母没想到,王帅会辞掉这份当初从几百名应聘者手中抢来的工作。而他的解释是,辞职的想法已酝酿一年,没兴趣、工作压力大、收入太低,使他最后做出了决定。“虽然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从业志向并不在此。”王帅说,这是一种解脱,与其在工作中纠结,还不如在理想中爆发。

  智联招聘在春节后发布的《2013年白领秋季跳槽调研报告》显示,53%的白领已完成或正准备跳槽;而刚入职的90后群体中,有跳槽意愿者高达67%。前程无忧最近发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调查报告显示,55%的求职者最近一次跳槽方式为“裸辞”,高于39%的“骑驴找马”型求职者比例。

  记者了解到,人才市场常年招聘的职业包括营销和客服,岗位流动性非常大。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一些年轻人被说两句就甩手走人,走前还得一天不差地给他们结工资。而在一些工厂,90后的年轻人最不稳定,一走就是一群人,随意性大,在用工荒大环境下,他们不怕找不到工厂接收。

  流变:饭碗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在互联网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关于80后的段子,其中有一句这样写道:“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

  吐槽的背后是我国就业模式的转变。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我国很长一段时期都实行大学生就业统一分配制度,由国家安排毕业生的职业和去向。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逐步推行毕业生自主选择,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逐步由计划分配向市场挑选过渡。但这时,毕业生尚未完全到就业市场上去,一些实在找不到工作的,如果服从分配,国家一般还是会给其安排工作。

  真正的转折是1998年,当时就业政策进一步放宽,毕业生就业彻底走向了市场化道路,再加上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

  尽管也曾在内心深处羡慕过父辈“考上大学就拿到了铁饭碗”的生活,但80后姑娘李嘉自己却不愿意“被分配”。2011年研究生毕业后,李嘉选择进入上海一家外企工作。工作中虽有很多磕磕碰碰,甚至最近她还裸辞了待业在家,但她还是觉得“双向选择”是自己这一辈与父辈在求职上相比更好的一面。

  “父辈们工作没得选择,国家、组织说把你放到哪你就得去哪,工作的好坏、是否兴趣专业相投只能全凭运气。而我们虽然找工作难了点,但毕竟可以挑挑选选,有说不的权利。”李嘉说,如果你能力强点,机遇好点,在大城市里“就是能混出来”。

  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刚刚完成一份名为“求职路上”的网络问卷调查。当问及“您在找工作时比较看重哪些(可选三项)”时,选择“工资收入”、“福利保障”、“稳定”这三项的分别占到22%、16%、11%,尽管仍占大头,但选择“职业发展前景”、“能否实现自我价值”、“专业对口符合兴趣”、“时间自由不太累”的也分别占到13%、11%、9%和6%,不可低估。

  从冲突走向对话

  50后黄钢(化名)的职业路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知识青年下乡修铁路,返城后进入石灰厂,转到电池厂后赶上改制下岗。“修铁路时,120斤的沙土就这么挑过去;就算知道烧石灰对身体有害,还是会去做,这是国家需要,我们做好本分就好。”黄钢曾教育儿子“千万别裸辞”,“连下家都没有,找不到工作准备靠大人养?”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说,年青一代接受的知识面更广、视野更开阔,因此意愿多、抱负大,对自己的职业会有更多的选择。而上一代人一般是多子女家庭,不会得到溺爱,成年之后又经历上山下乡、待业,去过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工作没法挑选。老一辈人认真、勤恳,哪怕工作与自身兴趣和预期不吻合、收入低,但为了家庭、子女,都能承受。

  “裸辞是一种不成熟、不理智的行为。”沈阳市中医院的60后医生邵莹认为,白领裸辞与蓝领裸辞所承担的风险大为不同。“现在就业行情是低端职位用工荒,高端职业就业难。以医疗行业为例,就业成功与否不完全与业务能力挂钩,机遇、环境等很多因素也掺杂其中。我见到有海归医学博士冲动裸辞,结果很长时间没能找到工作。”

  90后的石蕊是兰州大学大三学生,虽然还没有就业,但在选择实习单位过程中已经与父母进行了一场就业选择的“对抗演练”。

  “我自己联系了广东和北京的两家实习单位,但父母担心安全,觉得没有熟人介绍,一个女孩子单独前去实习不安全,非让我在家乡找个实习单位,为此我们吵了好几回。”石蕊说。最终,她还是被父母的“经验说”打败,在老家宁夏找了一家实习单位。而对于求职,父母早就给她反复灌输“稳定”的第一原则,劝她尽量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不要找那种需要到处跑的工作。

  “爸爸老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让我一定要听他们的经验之谈。或许明年我也会去考公务员,但我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到时候如何平衡,我已经迷茫了。”石蕊说。

  在与父母的“较量”中,本篇开头中的周凯无疑是最后的胜利者。父母不仅放弃让他考公务员,还拿出多年积蓄,支持他创业。“父母看我和朋友已经开起了公司,业务也还可以,再加上听说各级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多,慢慢改变了观念。只要我自己干得开心,收入也还可观,他们总会接受的。”周凯说。

  对于职业流动,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两代人之间应互相尊重对方,多一些对话沟通。他指出,50、60、70后心目中,是否有丰厚的薪水和显赫的职位,是留任或跳槽与否的关键指标。近几年社会平均薪酬增长缓慢,使其他有诱惑力的元素变得更具竞争力。对于80、90后来说,平衡工作与生活,职场上受到他人尊重,以及实现个人梦想更为重要。(记者 艾福梅 韦慧 彭卓 秦亚洲)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