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中国经济经历艰难转型期 绿色能源终将成为主流

2015-02-17 09:34 来源:半月谈

  “清风已扑面,愿风一直吹”

  记者在基层企业采访时,企业家们均表达了对新一年的积极期待,认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企业有望“好风凭借力、更上一层楼”,但他们也提出,在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环境、政策稳定性等方面,现实与理想仍有“温差”,期盼着能有更多改善。

  让“山寨之路”尽早终结

  当被记者问起“当初怎么想到来苏北做工业设计”时,东方创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全笑了起来,过去几年他已经无数次回答这个问题。事实上,他自己起初也有疑虑,毕竟工业设计兴起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是所谓“高大上”的行业,与革命老区盐城大丰似乎“不匹配”。

  真正打动该公司高层的是大丰市委书记倪峰的“六次登门”,表达了在苏北开拓创意产业的充足诚意和信心。经过4年的实践,以东方创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为核心,东方1号创意产业园已进入二期建设,将形成一百家企业的规模。

  “我们目前已是江苏省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创意产业园,2015年发展的前景会更好,因为前期市场已逐步打开,接下来还会在一线城市设立更多窗口。”李建全说。

  与对市场前景的胸有成竹相比,李建全对侵权问题如何解决依然“忐忑”。对于创意产业而言,知识产权是命脉。让他哭笑不得的是,企业苦心研发出一款产品,还在打样阶段,周边就有一模一样的开卖。“侵权者依靠抄袭,卖的价钱极低,这对正版来说是致命的。”

  饱受“李鬼”骚扰之苦的不仅是李建全。南京夫子庙洛可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庞浩杰告诉记者,公司在2014年10月开始推出“55度杯”——开水倒进去,摇一摇就变成55度。就是这样一款拥有专利的产品,在市场上“一直被模仿、侵权从未停过”。

  庞浩杰说,从很多国家的经验来看,“山寨”是必经之路,日本是通过专利法后才真正转型、走上原创之路的。“这两年,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希望今年继续加大力度,让‘山寨之路’尽早终结。”

  期待国企民企“一视同仁”

  在江苏森威精锻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敬民谈起发展历史语气中尽是自豪。作为当年国内自行车零部件的龙头企业,1992年销售额就超两个亿、利润过两千万。当时像凤凰、永久、飞鸽等“名车”的零部件都是森威配置。

  2000年改制后,森威从地方国有企业转为民营企业,并进军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已成为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去年销售利润增长达12%。戴敬民说,森威能获得今天的业内地位,与国家对民营企业的鼓励和扶持分不开,但民营企业在某些方面还需要更加公平的待遇。

  他举例说,锻造行业是个特别辛苦的行业,所以社会上一直关注锻造工人的提前退休问题。事实上,有政策规定国有企业员工可以提前5年退休,但民营企业还不可以。他“不能理解”,认为这种待遇应尽早“一视同仁”。

  中南建设产业集团董事长陶燕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她说,作为民营企业,理论上中南可以介入水利、铁路等行业,但现在国家建筑市场没有完全放开,基本还都是央企的天下。“总体感觉,民企的生存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希望能站在一个更公平的擂台上比身手。”

  多位民营企业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犹如“天降甘霖”,大家都在观望着,看能“滋润”多少土壤。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始终渴望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公正、有安全感的法治环境,以及肯定和提高民营企业家社会地位的舆论环境。

  让“耐得住寂寞”的企业有回报

  企业家们还表示,希望国家层面对专注于创新的企业能给予更多关注和鼓励,也就是说,让“耐得住寂寞”的那些企业得到应有的回报。

  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解子胜说,希望汽车产业政策能够进一步细化,尤其是要鼓励企业通过创新来降低油耗。“既然现在对环保如此重视,还是应该对企业进行引导和鼓励,形成一种企业争相创新的氛围”。

  多位企业家提出,一个真正志在长远的企业,并不在意政府的补贴有多少,但会密切关注政策的导向。

  南京迈瑞医疗公司总经理郭根苗认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将10%的营业收入投入研发,而一般企业的比例是1%~2%。“我们企业对政策的唯一期待是,在招标时门槛设置合理,不能迷信国外产品,能够体现出对创新型企业的鼓励。”

  解子胜等人提出,以前一些企业更愿意投身房地产等行业,试图“赚快钱”,而不是沉下心来研发创新,现在这种氛围有所扭转,但还需要相关政策进一步引领,只有当企业从创新中尝到越来越多的“甜头”,才有“赚慢钱”的耐心,由此打造更多有核心竞争力的百年老店。

  “过去一年,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我们感受清风扑面,下一步,我们就希望风一直吹。”苏北一家设计企业的负责人感慨道。

  企业的春天靠创新 ——企业家精彩语录摘编

  “进百企”,不仅能看到企业在转型中的生动实践,还能听到不少企业家的肺腑之言,这些企业家在饱经历练之后的深切领悟,往往一语中的,十分精彩。本文选编一些,与大家共同分享。

  绿色能源终将成为主流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

  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绿色低碳发展。高纪凡说,近两年光伏产业发展虽然遇到一些困难,但市场仍在不断拓展。最初发展的时候,光伏发电每度电需国家补贴3.5元,现在每度电只需补0.4元,这才几年啊?所以我认为,随着科技发展,绿色能源终将成为主流。

  腾笼换鸟要换好鸟 ——江苏高投党委书记、总裁张伟

  虽然中小创新型企业是发展“接力棒”的承担者,但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普遍还很弱,低水平重复投资严重,这也是出现大量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张伟说,各地都知道腾笼换鸟,但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好鸟,看看隔壁邻居家换的是什么,自己也照着抓一个,因此存在“局部有序、总体无序”的问题。

  国企与民企混合不是目的,整合出优势才是关键 ——江苏农垦集团董事长李春江

  李春江说,国企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趋势。现在江苏农垦集团除了18个农场,其他企业都是混合所有制,二三级子公司基本上都是。但混合不是目的,关键是整合,克服国企、民企各自弊端,形成新的优势。

  新常态需要微刺激,更需要企业自主性 ——东风悦达起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解子胜

  解子胜说,现在的经济形势下,我赞同“微刺激”,同时希望在产业导向上更有针对性。比如小排量汽车,现在除税收略低外,没有更多的鼓励政策。当然,企业发展最终不可能靠刺激。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自主研发为抓手,以规模提升为动力,逐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春天要靠创新去换取 ——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

  市场经济就是过剩经济,没有供过于求,就没有市场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效率。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因短缺而带来的高速发展的春天不可能像四季一样自然轮回。周海江表示,当过剩成为常态,工资又刚性上涨,企业利润空间必然压缩。在此背景下,企业要迎来发展的春天,只能靠创新——品牌创新、营销模式创新和技术产品创新。

  (记者 杨绍功 凌军辉 陈刚)

  记者手记:深入企业,看到希望

  在“进百企”采访中,我选择了盐城的6家企业。开始没有太高的期待,毕竟与江苏其他地方诸多“高大上”企业相比,当地能拿得出手的似乎只有东风悦达起亚。然而真正走进企业,了解它们的发展故事后,我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不易与精彩,真正是“野百合也有春天”。

  80后创业者王瑾毕业于工业设计专业,同学基本都在做与房地产有关的工程,他却带着几十人的团队一门心思搞创新、拿专利,看似不起眼的公司拿到了大名鼎鼎的德国红点奖。与他交谈是在傍晚,办公室没开暖风,气温极低,但说起自己欣赏并向往成为苹果那样的公司时,他语气激昂,让我感到阵阵暖意。

  在森威采访时,老总戴敬民的自信溢于言表。“世间三样苦,打铁、行船、磨豆腐。我们就是打铁的,但打出了名堂。”这句话也打动了我。人不分尊卑,企业同样如此。只要真正沉下心来,专注于一个行业,终究会有所回报。

  ——记者张展鹏

  眼下的中国经济,似乎没有能让人特别兴奋的地方。虽然市场面广阔、货币流充沛、产品线丰富,增长却呈“疲软”态势,这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中国经济到底怎么了?

  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走进摆满试管的公司实验室,走进保留着千年传统技术的手工作坊……在和企业负责人的交谈中,在科研人员知耻而后勇的干劲中,在老匠人的蹙眉忧愁中,我感受到中国经济强劲跳动的脉搏。

  无疑,现在是一个大调整、大转型的时期,一些行业和企业非常困难,但这只是一个侧面。在另一面,我也看到,不管是国际领先的石墨烯产业、吸引欧洲王室目光的宋锦,还是云商、微商的竞相绽放,都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

  ——记者刘巍巍

  采访中,我听到许多企业家讲述他们的创业故事,他们的勇气、智慧和决断,以及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屡屡让人肃然起敬。如果说企业是经济的基础,那么这些人就是企业的灵魂,他们绝不轻易认输。或许这正是中国经济充满韧性的原因。我相信,有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再辅之以积极的简政放权和更完善的政策环境,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

责编:王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