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新闻奖评委主任南振中寄语新闻奖祝福大郑州

2013-10-28 06:35 来源:郑州晚报

  郑州新闻奖评委主任,新华社原总编辑、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南振中

郑州新闻奖评委主任,新华社原总编辑、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南振中

  在一起干事,是增进相互了解的最好办法。虽然只有短短3天,我已领略了各位评委的责任意识、务实作风和包容心态。由于大家的付出,评审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借此机会,我向各位评委,包括4位组长表示诚挚的感谢!我还要代表评委会全体成员,向郑州市委宣传部和郑州市记协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近几年,“走转改”成为新闻工作者的一种理念、一种追求。浏览获奖新闻作品,一个突出印象是离实际更近、离生活更近、离群众更近。在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时,建议大家思考新闻报道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最大的优势和最大的危险是什么?“走转改”的“核心”是什么?只要认真领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这些问题就不难回答。党的新闻工作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走转改”的核心同样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这个问题想透了,“走转改”的方向就会更加明确,“着力点”的选择就会更加集中,取得的成果也会更加显著。

  浏览郑州新闻奖获奖作品,另一个突出印象是记者的“叙事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一些同志误认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受众肯定感兴趣,自己理解了的东西受众肯定会理解,动笔写稿子的时候,往往把自己经过一番思索而得出的抽象概念摆在前头,强行塞给受众。受众不是一眼就能看到作为认识起点的典型的、具体的事例,而是从字里行间去寻找这些“感性材料”,读起稿子来自然觉得枯燥乏味。这次评选出来的一些优秀作品,在改变“叙事方式”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他们采取了“还原感性”、“以下望上”“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看这类作品,不枯燥、有味道,愿意看、记得住。为了倡导“还原感性”的叙事方式,需要新闻从业人员破解6道难题:

  一、要认真思考是什么东西吸引你前去采访,是什么东西促使你迫不及待地把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传递给广大受众?一定要把最吸引你的东西突出地展示给受众,而不要把这些极为珍贵的感受隐藏起来。要高度重视编辑、记者对生活的切身感受。

  二、既然“一般”寓于“个别”之中,“个别”比“一般”更具体、更生动、更丰富,那么,编辑、记者就应该自觉调整采访方式,尽量采取“以下望上”“以小观大” 的方法,注意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现象入手,通过对典型的剖析,把各条战线发生的深刻变化立体地展现在海内外读者面前。

  三、要想方设法使新闻作品能够影响读者的感官,让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看我们的新闻作品,就像看一部短小精悍的彩色纪录片。这类作品提供给读者的不是“没有生命的骨骼”,而是“活的细胞”“活的生命”。当我们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好像走进了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场景。这样的新闻作品自然会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四、要认真研究“过程论”,适度而巧妙地展示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许多编辑、记者熟读《矛盾论》,其实,在《矛盾论》中就蕴含着“过程论”。毛泽东同志认为,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要“还原感性”,在采访和写作实践中就必须学会用“过程论”观察和思考问题,注意展示事物的发展进程,善于连续跟踪,力戒浮躁和简单化。

  五、要揭示新闻报道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增强新闻作品的社会共鸣效应。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传递的信息和记者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的大致相同的情绪,可以称作新闻报道的“社会共鸣效应”。过去有些新闻报道难以产生社会共鸣效应,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风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是概括性的东西多、概念性的东西多、理性的东西多、统计数字多,真正来自现实生活的、为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的、生动具体的材料比较少。为了使新闻报道能够产生比较强烈的“社会共鸣效应”,我们要认真研究新闻报道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寻找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和社会共鸣点。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想说的同人民群众想听的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六、要注意开掘新闻事件蕴含着的深刻思想内涵。列宁在《致谢·伊·古谢夫》一文中强调指出:“因为没有明确的、深思熟虑的、有思想性的内容,宣传鼓动就成了漂亮的空话。”我们倡导“还原感性”,不是鼓励“现象罗列”。“还原感性”的新闻作品蕴含着“明确的、深思熟虑的、有思想性的内容”。只不过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强塞给受众,而是尽可能地让它从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感人故事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读者在读了新闻作品之后,受到“感性具体”的影响和感染,经过独立思考,得出同记者的写作意图大体相同或者相近的结论,这才是新闻作品感染力之源。

  衷心希望首届郑州新闻奖评奖活动能对“走转改”起一点促进作用!

  衷心祝愿家乡新闻工作者采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衷心祝愿各位评委、各位朋友心情愉快、家庭和谐、万事如意!

责编:程仿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