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地下世界的温情

2012-11-02 15:37 来源:郑州地铁网

    莫斯科地铁里的巨幅壁画、巴黎地铁里的文物、伦敦地铁里的现代艺术品等等,地铁车站已成为一个集交通、商业、艺术以及生活为一体的“地下世界”,也体现出都市的精神风貌。4月中旬开始,600多幅印有四首中英文对照的英国诗歌的淡蓝色海报搭上了上海地铁
  4月中旬开始,600多幅印有英国诗歌的淡蓝色海报搭上上海地铁,往返奔驰在总长47.8公里的一、二号线轨道上。纵然不是所有乘客都能了解威廉·布莱克“一粒沙里知世界,一朵花上见天堂”的哲学意境,但18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所创作的经典诗篇已经开始以其特有的文化气息,使相对物质和商业的上海地铁车站,具有了一些精神气质和品位。    当每天超过300万的巴黎人、700万的东京人、800万的莫斯科人和无以计数的中国人在地铁车厢里往返穿梭的时候,我们不能说它只是一个空间,而是一个世界。交通、娱乐、商业、艺术,城市生活在地铁为我们铺设的脉络里展开。


公众艺术博览

  “地铁里的诗歌”由三位英国作家朱迪斯·切耐克、西塞里·赫伯特和杰拉德·本森于1986年发起,目的在于使更多普通人体味到诗歌带来的乐趣,同时能在公众场合建立一块有艺术氛围的天地,尤其是营造一种“地铁文化”。伦敦地铁公司总经理提姆·奥托尔说:“重点并非在于我们最终选定哪首或哪种诗歌参展,而是我们所努力推广的‘公众艺术’的概念,就是不把艺术局限在常规的展示场所,而是拓展到那些不常见到艺术的地方。”两个月前,四首中国古代唐诗也以英文和中国书法的形式,出现在英国地铁车厢内的2000个告示牌上。

  在上海地铁一号线的车厢里,抬头望去,一幅色调柔和、设计典雅的诗歌海报映入眼帘。这就是18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W illia m B la k e)的《天真的预示》。英文右边写着宗白华的汉语翻译:“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记者看到,有的乘客用手机为这首诗歌拍照,有位乘客先是轻声朗读,然后意犹未尽地拿出纸笔将诗歌抄了下来。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副院长俞振伟对《第一财经日报》说:“地铁是大众交通工具,也可以是文化艺术的展示平台。在地铁里阅读诗歌,车厢就是一个流动的‘阅览室’,在承载运输功能的同时,地铁也带给我们文化气息。”

  很多时候,伦敦的地铁站会作为展览场馆,展出年轻新锐艺术家的作品。


法国地铁,历史文化尽现

  谈地铁,不能不提巴黎。雨果书中异常发达的下水道系统,现在已经被建成纵横交错的地下城市。

  巴黎的地铁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地铁总长度已达到211公里,有380个站头。巴黎地铁文化对世界影响很大。巴黎地铁最大的特点就是展示了法兰西民族的精粹文化。巴黎地铁每个地铁站的设计都各有特色:巴士底站的墙壁上贴满了攻占巴士底监狱的图片;卢浮宫站陈列着许多文物,俨然就是一个小博物馆;VAENNE车站(罗丹博物馆所在地)则竖立着巴尔扎克和罗丹《思想者》的雕塑。

  巴黎地铁的浓厚文化氛围给曾经在凡尔赛建筑学院做过一年多访问学者的

  上海米丈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卢志刚无比深刻的印象。“巴黎的地铁里也有商业广告,但是那些广告的设计都非常艺术化,并且经常更换。和上海地铁里声光电齐上阵的热闹景象有所不同,巴黎地铁的广告基本都以印刷招贴画为主,而且有很多艺术活动的海报。”给卢志刚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工艺与艺术地铁站(A R T S E T M E T I E R S),这个车站被巧妙地装饰成一艘潜艇。卢志刚介绍说,巴黎的每个地铁站都有独特的设计,内部装饰各异,成为展示法国文化艺术的窗口。

让地铁成为“精神殿堂”

  到2010年,上海地铁车站将达250多座,总长度达400多公里,每天客流量超过500万人次,轨道交通将成为城市的主动脉。走进上海地铁站,每列地铁的车厢、车门、车身,站台的立柱、栏杆、扶梯、灯箱,各个通道和出入口,商业广告用各色手段将我们包围,“地铁文化”似乎仅仅只是商业文化。但这样的情况正在改变。

  4月初,上海地铁运营机构推出“廉政文化走进地铁车厢”活动,在一号线上海南站站一、三号线换乘通道内,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21个灯箱广告书画作品展呈现在乘客面前。在地铁一、二号线的人民广场、徐家汇等大型车站,我们也能看到几组展现上海风貌的浮雕。在海外漂泊了1300多年的王羲之墨宝《丧乱帖》结束“上海之行”后,其复制品就被安装到地铁一号线走道的灯箱里。上海申通地铁资产经营公司还举办了“申通地铁杯”少年儿童“爱心公德”创意美术大赛,向全市少年儿童征集他们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最终入围的100幅作品将在地铁车站显著广告位置上展出。

  卢志刚在描绘地铁时这样写道:“无数的虚拟剧情和真实场景都在为我们讲述着这个地下世界的默默温情,人总是最善于改变的动物,不仅是对于自己还是外部的世界,我们会赋予一个冰冷的建筑以善解的人意,也会将土木的世界变成自己的家园。”地铁让我们轻易实现了地下空间的交通功能,我们也能将这个自由世界变成我们另一个精神的殿堂,就像卢浮宫车站里陈列的石头法典,就像巴士底地铁站里反映法国大革命的壁画。

责编:王涛
0

相关新闻

更多>>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娱乐圈男神女神当道,个个生的个唇红齿白倾国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为暑期档头一炮,其中隐藏着几枚重磅炸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