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全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文化示范区

2015-03-12 10:43 来源:新华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

  世界圣城、千年帝都、天下之中,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中心枢纽……千般宠爱集于一身,历史赋予洛阳的文化“家底”实在太丰厚,这座名扬天下的古都一度为世界文化经济中心。

  在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面前,洛阳,这座凝固着东方文明精髓和基因的古老城市,在“爬坡过坎、转型跨越”的重要关口,整装再出发。

  去年9月,洛阳提出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重大战略,其定位之一,就是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为载体,建设中原经济区文化示范区。

  “建设文化示范区,就是要使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更好地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群众生活,使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文化元素得到充分彰显,文化品牌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说。

  活化利用,让历史鲜活起来

  3月4日,第49届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开幕,在“美丽中国”展区内,作为陆上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的洛阳名片——龙门石窟格外引人注目,让世界游客再次感受卢舍那大佛和龙门石窟艺术的磅礴瑰丽。

  其实,让洛阳成为本次国际交易会焦点的,不仅仅是卢舍那大佛迷人的微笑,更重要的是流淌在这座城市背后的悠久历史。

  洛阳,一座充满魅力的东方文明圣城,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城市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以十三朝古都、五大都城遗址为代表的古都文化,以最早中国、三教祖庭等为代表的源头文化,以造纸术、浑天仪、地动仪诞生地等为代表的创新文化;有以客家文化、姓氏文化为代表的根亲文化,以周、汉、隋、唐中兴为代表的断代文化,以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中心等为代表的丝路运河文化;有以成千上万首名篇大作为代表的诗词艺术文化,以周公、老子、魏孝文帝、玄奘、武则天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人工栽培最早、品种最多、花色最艳、神话传说和名人名作为代表的牡丹文化……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核心区域,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如何深入研究、深度挖掘,实现保护与活化利用双赢,让丰富的历史细节鲜活起来,让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今人所用?

  经验证明,任何历史文化,只有通过各种渠道、方式活化利用,为现代人和后来人了解、喜爱,才会保持旺盛生命力。

  对此,洛阳提出,要围绕“让世界重回洛阳”这个目标,按照“有特色、聚人气、可持续”的要求,着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和河洛文化软实力,加快文化复兴步伐,让文化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历史文化资源,要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打造精品、创造经典、重现辉煌,让地下变地上、故事变艺术、文化变产业,不断叫响世界圣城、丝路起点、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等城市文化名片,不断增强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伟大复兴中的洛阳自信;通过活化文化来展示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文化,让华夏后人享受精神家园;将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城市建设,打造具有洛阳特色、华夏气派、国际水准的历史文化名城。

  项目带动,讲好洛阳故事

  去年以来,洛阳以六大工程为抓手,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文化复兴步伐;多措并举“活化历史”,将许多深埋在地下的文化、文物资源,展现给中外游客面前。

  一批重点文化项目进展顺利——谋划实施了50个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总投资85亿元的古城保护与提升项目正在实施;关圣文化产业园等项目有序推进,白马寺缅甸佛殿苑、泰国佛殿苑扩建工程竣工开放;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双申遗”成功,洛阳新增世界文化遗产2项5处,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积极谋划建设九大国家遗址公园——加快建设隋唐洛阳宫城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外郭城墙遗址公园、汉魏故城宫城区和礼制区遗址公园、回洛仓和含嘉仓仓城遗址公园、二里头遗址公园、偃师商城遗址公园和邙山帝陵遗址公园。目前,已建成的明堂、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让原本躺在黄土下的辉煌,正以“新旅游景点”的姿态吸引中外游客。

  打造“中国博物馆之都”——近年来,洛阳有34家民营博物馆建成开放,包括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洛阳牡丹瓷博物馆、洛阳碑志拓片博物馆、洛阳唐三彩工艺博物馆等,数量位居全省之首。洛阳市在项目审定、场馆设计、藏品征集等方面给予扶持。到2020年,洛阳民办博物馆力争超过50家,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支撑、民办博物馆为重要补充的博物馆体系。

  文化旅游项目开放招商力度空前——总投资120亿元的洛阳白云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发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中;计划总投资226亿元的中央新影华夏文化产业园项目已开工,拟建成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影视文化产业基地;投资20亿元并开工建设的隋唐百戏城文化产业园将建成目前国内首家以魔术、滑稽、马戏等杂技表演为主的大型综合创意文化产业园区;投资150亿元建设的万安山景区野生动物园项目将填补洛阳大型互动类休闲度假项目的空白。

  融入文化元素,打造“全景洛阳”——在注重硬件提升的同时,洛阳市还注重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引领城市建设,将文化特色元素进入城市视觉形象、城市行为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文化示范基地引领作用显现——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孟津牡丹文化产业园、汝阳大虎岭公园户外运动体验基地、宋相吕蒙正生态文化园等示范项目进展顺利,引领作用逐渐显现。

  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之一是文化产业复兴。近两年来,洛阳市还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商贸等紧密融合,加快形成一批文化龙头企业、精品项目、特色产品。“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每年都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来洛寻根、朝圣和开展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全省首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落户高新区,洛阳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被正式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壮大,牡丹瓷、唐三彩、仿古青铜器等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

  去年9月18日,由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丝绸之路与创意城市”展览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开幕。作为国内四个参与城市之一,洛阳承办的“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交汇的城市”展览一经亮相,就吸引了众多驻法使节和游客的目光。

  提升内涵,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去年6月,中国首部以国学修行为主题的舞台剧《功夫诗·九卷》,在洛阳正式开演,也标志着这部国家重点文化出口剧目正式落户洛阳,驻场演出15年。

  《功夫诗·九卷》是洛阳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一个范例。融合发展,为旅游业带来新机遇;融合发展,为旅游业增添人气和财气。近年来,洛阳大力推动产业融合,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了旅游业态,丰富了旅游产业的内涵。

  旅游与文化融合。国学剧院落户洛阳及《功夫诗·九卷》的正式公演,弥补了洛阳旅游演艺方面的短板。同时,洛阳积极推进实施文化讲堂、工艺表演、考古发掘等文化体验类项目,围绕龙门核心元素探索开发龙门造像、服饰、书法、医药等细分产品。

  旅游与农业融合。目前,洛阳市休闲农业园区近1000家,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近700家。中心城区周边县区已涌现出十里香休闲农业观光园、银滩生态园、熏衣草庄园、双赢高科红提采摘园等一批集采摘、垂钓、农耕体验、饮食、娱乐、住宿等多种功能为一体,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农业旅游休闲园区。

  近年来,洛阳着力在建机制、抓项目、打基础、促融合、大营销上下工夫,努力将洛阳打造为中原经济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取得了积极成效。2014年,全市共接待游客9470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总收入601亿元,同比增长24%。

  洛阳市旅游产品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由观光经济向休闲度假经济转变的良性发展趋势逐步加快,打造出“四季有节会、四季看牡丹、四季能滑雪、四季泡温泉”的四季游产品新格局,打造了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为代表的节会游,形成了多个持续时间长、辐射能力强的旅游黄金期,实现了全年旅游无淡季。

  以各牡丹园的四季牡丹观赏为重点,形成牡丹文化游;以栾川县伏牛山滑雪场为带动,形成四季滑雪游;以凤翔温泉、梦桃源、银杏仙庄、九龙山温泉为代表,形成康体休闲的四季温泉游;突出十三朝古都和龙门、关林、白马寺、天子驾六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形成历史文化游……近年来,洛阳已精心打造多个精品旅游品牌,从牡丹、文化、生态等多方面满足游客需求。

  随着智慧旅游云数据中心、景区客流动态监测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等一批智慧旅游项目均投入运营,洛阳市旅游部门可通过智慧旅游信息中心直接对全市3A级以上景区、重要交通节点进行实时监控调度,实现了景区与相关管理部门之间资源的有效对接和实时调度,洛阳市智慧旅游工作目前已走在全国前列。  

  通过实施旅游交通标识、社会餐馆、星级饭店及社会旅馆业、文化娱乐场所、旅游厕所、旅游景区、旅行社和导游、农家宾馆、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等九大领域提升工程,洛阳市旅游业“软、硬”件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2014年6月,洛阳市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

  洛阳市日前通过的《建设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战略纲要》提出,未来五年,洛阳将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高端设计,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全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文化示范区”,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重现古都辉煌!(记者梁新全 常书香 戚帅华 丁哲)

责编:韩思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