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中国伟大复兴中国梦 继续加大反腐倡廉

2015-04-27 11:55 来源:时代中国杂志社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出台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最多、实施源头治理改革最多、采取维护群众利益措施最多、反腐败国际合作进展最多最快的时期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伟大复兴中国梦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提出坚决惩治腐败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有效预防腐败更是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确立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大力保持党员干部的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使我国反腐倡廉工作进入整体推进、系统治理、加大创新高潮发展的新阶段。十八大以来,已有18万多“老虎”,“苍蝇”一起被打,59名副省级以上官员被查处,副国级以上官员4人,中央委员4人,包括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据统计其中这40名为2014年落马的,而在十八大以前,每年落马高官大致是6至8名。一年等于五六年落马的高官人数,这样的反腐力度的确是前所未有的,翻遍二十四史也很难找到。

  中国正处在反腐败斗争的关键期。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反腐败力度持续加大。党的十八大清醒而客观地判断反腐败形势,坚持“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鲜明政治立场,提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反腐倡廉建设标准,符合民意;中央政治局迅速作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关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个从严治党的责任担当,一个注重行为示范的政治承诺,一股务实真诚的扑面清风,深得民心。各地党代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回溯与展望,均凸显出系统防治、多措并举、整体推进、保障发展的轨迹,“建设”始终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题词。无论职位高低只要发现腐败问题便被查办的一批腐败案件;有对工程建设、商业贿赂、公务用车、公款出国、收送“红包”等突出问题的各类专项治理;有对食品安全、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土地使用、农用物资中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系列纠风治乱。让为民执政的宗旨“落地生根”,务必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把查办腐败案件、消除群众身边的腐败现象,治理行业不正之风及突出问题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着力点。只有坚持打击腐败不妥协、不放松,以此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民群众才会受益,人民群众才能满意。

  在改革实践的“清单”上,清权、削权、分权、限权、确权、亮权及其监督问责的方案大同小异,规制权力的范围从司法执法、组织人事、行政审批、财政金融、国土资源、政府采购等关键领域扩展到教育卫生、新闻体育、文化科研等社会领域,防范腐败风险的具体做法有共性选择,也有个性创新。那么,人民对其满意度如何?可以检索各地的行风评议、政务办事大厅的群众评议和网民保持公共属性,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对公职人员支配公共资金、资源和资产的行为进行规制,给公权行使者特别是手握实权者套上“紧箍咒”,把权利关在“笼子里”。

  在多方搭建的教育平台上,理想信念教育、岗位道德教育、行为示范教育、案例警示教育是“主要模板”。任职法规考试、网络空中课堂、廉政教育基地等对廉政知识的“群体强化”,正在替代领导干部作报告、讲党课等“单向传输”。各地推出的古代清官、廉政格言释放着廉洁文化传统的影响力,身边当代廉政典型则阐发着行为教育的说服力。让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先对社会诚信、对岗位负责,以“实践”诠释理想信念,用“行为”彰显廉洁人格。传播纯洁性的方式可以万紫千红、百花争艳,实践纯洁性的标准必须是知行统一、表里如一。

  跟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实践进程,“一强三高”状态呈现在眼前:部门和地方治理腐败“力度强“,具有各自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正加紧构建;公众对于腐败问题“关注度高”,通过亲历或耳闻感知和针砭这腐败现象;社会对于治理腐败“参与度高”,从多种途径以多种方式介入了反腐倡廉建设进程;人民对于反腐败成效“期盼度高”,在肯定治理腐败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治理腐败问题,社会大众关注中有疑惑,参与中有议论,期盼中有焦虑,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提到面前,需要冷静心态来对待,更要用客观事实来回答。

  首先,面对严重腐败案件频发的现象,如何看待其深层原因?尽管我国保持了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但一个时期以来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岗位出现“前腐后继”现象,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腐败案件影响很大。党内和社会禁不住发问:究竟为什么?因腐败被拉下马的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说:“官做到我这一级,就没有什么人能管得着了”。因腐败犯罪进入“铁窗”的许多原党政“一把手”们也用相似的话作了解答:“没有谁能真正监督我”腐败大要案频发的地带,往往是权力大、资源多的关键领域和关键岗位,包括位高权重的“一把手”岗位。正是腐败易发地带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和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了对权力的监督失效,使权力制约成为虚置和空谈,腐败行为才有了机会和空间。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关键领域体制机制制度的深度改革,始终把对公共权力的准确认知、科学配置和有效监管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核心问题,尤其实现对关键岗位权力的有效制衡。

  其次,面对众说纷纭的社会舆论,如何看待公众对腐败问题的“痛感”与“麻木感”?近年来,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反腐败问题高居前位。由于价值观、评判标准和地位利益不同,不同社会群体对于腐败现象的主观感觉出现差异,“痛感”与“麻木感”并存。应当看到,有着“痛感”的人们,持有对廉洁标准的坚守和清廉风气的向往,信奉公共权力源自人民且须服务于人民的基本价值观,对于滥用公权谋取私利的腐败现象敏感而痛恨,也有极少数人把自己感到不如意的事情都归咎于腐败而产生腐败泛化心理。有着“麻木感”的人们,有“只有经济发展了有些腐败也算正常”的过度宽容心,而当“自己有事情要办”时也可能加入到不当交易的行列中。社会对于腐败状况的感知评价和行为选择,是反腐倡廉建设必须观察的“晴雨表”。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社会对腐败现象存在的“宽容心”或“麻木感”,要清醒地认识和防范腐败病毒蔓延扩散的风险;应始终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表示出的“痛感”,将其作为对腐败分子的巨大压力,更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强大动力。

  再次,面对依然严峻的反腐败形势,对于中国治理腐败的历史进程该持何种心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也遭遇到严重腐败问题的困扰。如今社会财富多,物质利益刺激性强,腐败动机诱惑大,公职人员和利益攸关者一旦心理失衡,容易陷入钱权交易的泥潭。这些年来,腐败案件发生率高位运行,涉案金额的增长速度令人触目惊心,腐败分子从基层干部到高级干部影响都很恶劣。纵观世界反腐败历史,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国家,腐败也往往易发多发,而走出腐败高发期均非一日之功。中国的反腐败斗争正在经历“在坡路上艰难行进”的阶段。因此,全党全社会既要“只争朝夕”做在当下,抓紧解决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树立长期作战思想,客服急躁速胜心理,在反腐倡廉建设这场不可避免的“持久战”中,磨砺出与腐败势力进行顽强博弈的钢铁意志,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满怀信心地迎来风清气正的社会景象。

(刘一田)

责编:韩思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