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农民育种家于松昌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交往侧记

2016-05-10 10:55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通讯员 陈新刚)“非常感谢家乡河南省政府王铁副省长、河南日报农村版曹国宏记者,非常感谢家乡南阳市科协李林主席,非常感谢家乡方城县委褚清黎书记、康连星县长、县委宣传部刘杰部长,非常感谢家乡省、市、县媒体,家乡领导和记者朋友对我的关心和问候,让我在清明时节备感关怀和温暖。”2016年4月3日,海南省三亚警备区农场,艳阳高照,椰风清爽,正在这里对收获的玉米品种进行编号的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农民育种家于松昌激动地对记者说。

  激动之余,于松昌还兴奋地告诉记者:“4月2日,我与家乡来的领导一起,共同拜见了87岁的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老师,袁老师的鼓励让我对勇攀科技育种高峰更加充满信心,俺将在育种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今年60岁的于松昌,原为方城县赵河镇王岗村农民,自1973年开始钻研育种,历任乡村技术员,1994年开始到海南加代育种,现为方城县科协科技咨询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南阳市第五届政协委员。43年的育种生涯,让他从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变成两鬓斑白的老人,但始终不改其育种的初衷,培育出“宛丰一号”无架豆角、夏优“26”麦茬大辣椒、三系配套朝天椒和十几个高产抗病抗倒伏玉米新品种,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作“方城袁隆平”。其本人相继被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河南省科技创新优秀人物”、“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2015感动南阳人物”等荣誉称号。

  伴随着采访的深入,于松昌向记者讲述了其五次荣幸地见到袁隆平的情景。“袁院士是中国育种界的一座丰碑,是我们育种人的榜样和标杆。”于松昌由衷地赞叹道。

  农场50周年办庆典  首次见到袁隆平

  2006年12月,三亚警备区农场举办50周年庆典,海口市和三亚艺术团前来慰问演出。当天晚上,文艺演出正式开始,于松昌也前来观看。

  “演出开始不久,舞台上的演员走下舞台,给台下的观众送花,起初不知道是咋回事,一打听是给袁隆平老师献花,这才知道袁老师在舞台下边的第一排坐着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于松昌记忆犹新,“我当时在最后一排坐着,就挤着往前走,想看看袁老师到底是啥好劲儿,演员们下来还给袁老师送西瓜。”

  “在我平时的印象中,袁老师为国家水稻事业做出那么大贡献,一定是很高大魁梧,看后是一位很朴实的老人,象个农民一样。当时我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做人就要做象袁老师那样的人!”于松昌初次见到袁隆平后,更加坚定了他育种的信心。

  当时,于松昌搞辣椒育种正处于三系配套杂交初始阶段,他决心要像袁老师当年搞“三系”杂交稻一样,培育出“三系”配套辣椒品种。幸运的是,2008年于松昌在三亚发现朝天椒天然不育株,并经测配发现这是一个细胞质不育系。从此,他更加马不停蹄地冬漂海南,夏返方城,向着“三系”配套的辣椒育种目标迈进。

  道声问好匆匆过  二次见到袁隆平

  “这就是袁隆平老师的水稻试验田。你看,株株水稻齐整,长势良好,丰收在望。”4月3日,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三亚基地门口,由袁隆平题写的“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题词赫然醒目,于松昌站在门口向记者介绍。

  “2010年,在袁老师的水稻试验田旁,袁老师正在向几位领导介绍水稻繁育情况,俺恰巧从水稻田边经过。看到仰慕已久的袁老师,一种想同袁老师说句话的愿望顿时在我心中升腾。”于松昌告诉记者,“当时俺怀着十分崇敬之情走上前去问候‘袁老师好’!”袁老师回敬道:“您好!”当时由于袁隆平正在谈话,没有同于松昌多交谈。

  “看着袁老师渐行渐远的身影,我心里想能啥时候跟袁老师认识才好哩!”于松昌说,“那时候我正在搞辣椒三系杂交育种,还没有成功,很想请教袁老师几个技术问题,但想着袁老师太忙,就一直没有打扰袁老师,但袁老师当年搞水稻三系杂交那种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

  2012年,于松昌经过几年的艰辛探索组配,终于将朝天椒不育株培育成不育系和相应的保持系。后来又经过2000多次的测配,找到理想的恢复系,三系配套最终成功。这是一个填补国家空白的项目,河南、湖南、贵州、广东等省级农科院,安阳、平顶山、驻马店、遵义等市级农科院的专家先后到方城参观,他们说:“我们一直苦苦想解决却没有解决的难题,想不到在方城破解了。”

  排球厂边偶邂逅  三次见到袁隆平

  “我第三次见到袁隆平老师比较偶然,那是2013年12月28日上午8点多,在三亚警备区农场基地排球厂边,袁老师正在用手机打电话,我从楼上下来,正好碰见袁老师。”于松昌回忆说。

  “袁老师,您吃过早饭没有?”于松昌轻轻地问道。

  “吃过了,你是哪里的?”袁隆平问。

  “我是河南方城搞育种的。”

  “方城属哪个市管?”

  “南阳市。”

  “你们南阳水稻面积不大,没有信阳水稻面积大。你们南阳南召县、桐柏县有种水稻的,你是搞什么作物育种的?”袁隆平仔细地问道。

  “在这里搞辣椒和玉米育种。”

  “在这里种了几亩?”

  “10亩。”

  “你在哪个单位?”袁隆平又继续问道。

  “我是个农民,是自筹资金租地在三亚搞育种的。”

  “还不错的,搞到哪一步了?”

  “辣椒搞到三系杂交并成功了。”

  “还不简单哩!”

  “什么时候请您到地里指导指导?”

  “行。”

  “袁老师,能同您照张相吗?”

  “可以。”

  在那次照相中,还有老于的得力育种助手张吉林。张吉林是于松昌在方城搞育种所在的基地赵河镇滹沱村人,自从他种了于松昌的麦茬大辣椒后,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致了富,尤其是被于松昌不畏艰难的育种精神所感动,从此跟着于松昌到海南搞育种,一跟就是十多年。

  “当时袁老师同我谈话,我非常激动。袁老师很平易近人,对搞育种的人很亲切。”于松昌告诉记者,“袁老师对我育种的肯定,无形当中给了我一种巨大的力量。我感到能同袁老师说上几句话,对我育种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为表示对袁老师的敬意,于松昌特意在自己的辣椒地里精心挑选了泡椒、黄皮尖椒、青皮尖椒等辣椒送给袁老师。后袁隆平派工作人员给于松昌回赠了释伽水果、火龙果、咖啡等表示谢意,对微辣型的泡椒表示满意。

  题词勉励于松昌  四次相见表谢意

  于松昌43年坚忍不拔、勇攀农业育种高峰的精神,在其家乡方城县广为传颂着。2016年2月,中共方城县委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做出了向于松昌同志学习的决定,县委书记褚清黎做了学习于松昌的批示,此时的于松昌正在三亚进行着玉米的授粉工作。

  3月初,方城县科协正在给于松昌作专题宣传片。当时,县科协办公室主任曹丹阳问于松昌:“袁隆平院士给您有题词没有?”这句话提醒了于松昌,他与助手张吉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袁隆平身边的工作人员谢长江,由谢长江代为转达此意。

  3月7日,谢长江来到袁隆平住处说明来意,袁隆平爽朗答应,斟酌片刻,挥毫题写了“勉松昌、吉林:精心育种  造福农民”的题词,落款为“袁隆平题  二O一六.三.七”。当天上午9点多,谢长江拿着袁隆平的题词,骑着自行车送给正在试验田里摘辣椒的于松昌。

  “我当时非常高兴,非常激动。真没想到,袁老师对俺这么关心,袁老师的题词这么快。摘着辣椒,摘一会儿,俺就看一会儿题词。后我用身子遮住阳光,在辣椒地里用手机拍照题词,接着以微信形式发给方城县科协董玉坤主席。”于松昌激动地说起当时的情景,“那一天,我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摘辣椒一直摘到中午1点多。袁老师能给我题词,我真是太幸运太感动了,我一定要育出好品种,造福农民朋友。”

  3月8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头版头题刊出《不辞羸病卧残阳——记农民育种家于松昌》的长篇报道,并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袁隆平院士为于松昌的题词,配发了《时代呼唤于松昌》的评论。此后,南阳日报以《追梦在希望的田野——记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方城县育种专家于松昌》为题,也对于松昌同志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并配发了《可贵的坚守》的评论。

  3月12日,三亚警备区农场细雨濛濛,于松昌与张吉林满怀感激之情,经谢长江引领,登门向袁隆平表示深深的谢意。

  “袁老师,您给俺的题词已经刊登在河南日报农村版的报纸上,您看到没有?”于松昌轻轻地问道。

  “看到了,很不错,你育种搞得好,希望继续努力!”袁隆平勉励于松昌。

  “咱们合个影吧!”这一次,袁隆平主动邀请于松昌。

  “谢谢袁老师,谢谢袁老师!”于松昌一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当时,于松昌未带照相机,临时让谢长江用自己的手机代为拍照。在袁老师的建议下,谢长江先为袁隆平、于松昌合影,后为袁隆平、张吉林合影,最后为袁隆平、于松昌、张吉林三人合影。

  家乡领导来看望  五次见到袁隆平

  4月2日上午,方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科协主席董玉坤,带着家乡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铁和南阳市科协主席李林的批示,带着方城县委书记褚清黎、县长康连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杰和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曹国宏的问候,来到三亚警备区农场,亲切地看望于松昌。

  董玉坤告诉于松昌,县委已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向其学习,还特别告诉他:“3月2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铁做出批示:请朱孟洲(河南省农业厅厅长)、张新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同志关注于松昌同志。3月31日,南阳市科协主席李林也做出批示,号召全市科技工作者学习于松昌同志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科研态度和甘守清贫、乐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在服务南阳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中建功立业。”

  “非常感谢王铁副省长和李林主席的批示,非常感谢褚书记、康县长、刘部长、曹记者的问候,我一定一如既往地育好种,回报家乡领导、媒体记者和父老乡亲的关怀和厚爱。”于松昌看到家乡人来,眼眶湿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老于,家乡报纸刊登您先进事迹的报道,袁隆平院士看到没有?袁院士还在三亚吗?”董玉坤问道。

  “看到了,袁老师还在三亚警备区农场。”于松昌回答。

  “太好了,咱们能不能拜见拜见袁院士!”董玉坤兴奋地说。

  “咱们试试吧,争取能见到袁老师!”

  当天晚上7:50,在袁隆平工作人员谢长江的引荐下,董玉坤、于松昌等在袁隆平晚上散步间隙,在三亚警备区农场一排球厂边见到了袁隆平,袁隆平还让工作人员拿来香蕉给大家品尝。

  袁隆平自青少年时代起就注重体育锻炼。他常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要做一粒健康的种子,种子健康了,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袁老师,非常崇敬您,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您,这次能当面见到您,真是非常荣幸!”

  “你是哪个县的?”袁隆平问。

  “我是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的,受家乡领导和媒体记者的委托,来看望老于和他的育种团队,非常感激您对他们的长期关怀和支持!”

  “他们干得不错!”袁隆平肯定地说。

  “老于档案经查找核实,他是我们县科协的同志,县委已经开了常委会,研究解决老于退休后的养老金问题。”

  “他们育种很不容易,需要大力支持。”说到这里,袁隆平稍微停顿,仿佛想起了当年自己培育水稻的艰难岁月。

  “袁老师,大家合个影吧!”在一旁的谢长江提议道。

  “好吧。”袁老师当场爽快地答应,并高兴地同大家合影。

  “以后请您多支持老于,并诚恳邀请您到河南方城指导工作。”

  “河南我经常去,在信阳光山有我的基地。”袁隆平说。

  “信阳光山是革命老区,您在那里培育的高产杂交稻很成功,影响很大。”董玉坤说道。

  “你们县里主要领导能够重视科研和科研团队,很有战略眼光,这个做法很好,对粮食安全、农民增收有很大作用。”袁隆平称赞道。

  “我们县里准备对老于多年来的育种成果进行梳理,争取多上报项目,让老于和他的育种团队多年的科技成果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强大科技支撑。”

  “好,老于40多年搞育种,他的成果必将造福广大农民。老于,好好干。”袁隆平边同董玉坤交谈,边鼓励于松昌。

  “你是一只南来北往的候鸟,带去的是希望和梦想,衔回来的是丰收和喜悦;你是一株成熟丰稔的稼禾,饱满的籽粒不仅称量着物质财富的重量,更闪烁着时代精神之光;你更是一位永不怠倦的追梦人,寒来暑往,呕心沥血,默默无闻,潜心育种,用丰硕的科研成果诠释了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展现了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4月8日,在感动南阳2015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于松昌光荣地当选为2015年度感动南阳人物,组委会给予于松昌的颁奖辞如是说。

  五次见到袁隆平,激荡胸中育种梦。于松昌告诉记者:“下步要加快三系朝天椒品种推广,努力培育出抗病抗倒伏、活秆成熟、含糖量高、适合家乡南阳盆地种植的玉米新品种,让秸秆变废为宝,成为饲草和工业制糖原料,让家乡方城和南阳天更蓝、水更清、农民更富,让育种成果成为科技扶贫的助推器,为家乡农民朋友全面小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方城农民育种家于松昌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交往侧记 

于松昌(右一)第三次见到袁隆平(中)合影

方城农民育种家于松昌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交往侧记 

于松昌(右一)第五次见到袁隆平(中)合影

方城农民育种家于松昌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交往侧记 

袁隆平为于松昌题词

方城农民育种家于松昌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交往侧记 

 于松昌在袁隆平试验田前

责编:陈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