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斫制的选材及工艺——李双序斫琴随笔

2014-07-15 09:33 来源:映象网

青年古琴家李双序

青年古琴家李双序

  映象网商丘讯(记者 曾岩 胡倩)唐朝谢邈在《谢人惠琴材》云:风撼桐丝带月明,羽人乘醉截秋声。七弦妙制饶仙品 ,三尺良材称道情。池小未开春浪泛,岳低犹欠暮云生。何因乞与元中术,临化无妨膝上横。从谢邈的诗我们可以看出琴的大致尺寸是“三尺良才”。《断琴记》云:琴身长三尺六寸,宋代石汝砺的《碧落子斫琴法》中琴长三尺六寸五即换算到现在的尺寸为123.7cm。那么琴的尺寸到底是三尺还是三尺六寸,还是三尺六寸五,三尺六寸六分哪?可见自古以来琴制的尺寸并不完全统一,虽然有所相差,但有效弦长(岳山到龙龈111cm)是统一的。一张制作精良的琴无论从品形到音色都需具备各种美学因素。品形要端庄,不能有匠气。举之则轻,击之则松,折之则脆,抚之则滑谓之四善,音色更要追求具备九德中的圆,润,松,透,古,奇,静,芳。

  中国古代文人见山咏志,遇水生情,中国的长江大河一般都是发源于高山,试想我们姑且把琴弦看做是从岳山发源的流水往下经过了”龙龈“围绕在”雁足“之上,雁足坐落在龙池和凤沼之间,琴腹是通空又和”承露“(承接雨露之意)”轸池“相通,经过弦眼和上面的岳山相连构成一个循环,从而追求拨动琴弦想法使声音通过岳山和龙龈的的传导促使面板和底板在短时间内进行腔体有规则的整体震动,这样的制作理念就能使散音宏大久远有钟鼓之声的浑厚感,而每一个泛音点能够轻盈清越,就像一滴水一样清,透,润,圆圆的甚至带着尾巴。七条弦的按音音色统一,沉着坚实且赋予变化,通过”纳音“的环绕声音在琴腹中往复回荡,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这样的声音厚重苍古才能使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艺术张力!

  1.【选材】

  相传伏羲削桐为琴,《诗经》曰:倚桐梓漆,爰伐琴瑟。就指出用桐木作面,梓木作底用来制作琴和瑟,就理论而言桐木(属阳)密度疏松利于发音,所以用来作面。梓木(属阴)密度坚实,有利于声音的反射所以用来作底。《洞天清录集》择琴底云:“面以取声,底能匮声,底木不坚,声必散逸。”所以用坚硬木质作底是非常合理的。那么如何选得一块好的桐木作面?《琴赋》云: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岳之崇冈。披重壤以诞载兮,参辰极而高骧。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嵇康提出了对桐木以苍老,吸取日月精华为良才。而桐木又有梧桐和青桐之分,《碧落子斫琴法》载:梧桐又分五种,第一,黄砂桐,(色边黄边白,半紫半赤,柔而重,坚而不刚)第二,紫砂桐,(色或纯黄纯白,纹柳细而不乱,虽硬不顽,轻而不虚)第三,白砂桐,第四,空心桐,第五,厚皮桐。只有黄砂桐和紫砂桐两者适宜斫琴,后者并不具备!面板必须取向阳面,根节声闷,上节声虚,只有中间符合斫琴。那么如何断定面板为向阳或者阴?近代琴家裴金宝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辨别方法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入水法,仰者为阳覆者为阴。水湿法,吸水多者为阴少者为阳。吹晾法,先干者为阳后干者为阴。观色法:浅者为阳,深者为阴。闻气法:轻者为阳重者为阴。尝味法:淡者为阳浓者为阴。那么是不是每一张琴都必须用桐木作面梓木作底那?而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很多良琴也并不尽然。楸木,白木,杉木,就是不错的选择,杉木和桐木一样具备密度疏松切纹路顺直的优点。而具体选择符合斫琴面板的方法则是选择干燥的,密度要疏松能用指甲按下去最好,斫制前把选好的面板和底板放在开水炉中蒸煮,待其木材内原有的油脂成分出掉之后再进行烘干或者自然晾干。叩声要清不能闷而浑浊,不选纹路不通或者有疤节之材。可用年轮的辨别方法进行推敲!一般多选用年代久远的老家具,老房梁等下料。斫良琴选材极为关键,难怪唐代雷氏云:择良材,用深意,五百年,有正音!

  2.【绘式样图纸】

  古琴式样很多,有四五十种款式之多,最为常见的为伏羲氏,中尼式,正和式,落霞式,蕉叶式等。不同的式样只是在琴颈和腰处进行线条改变,选择自己要做的样式进行设计构图,以伏羲式为例全长123,7cm颈至肩21.3cm 颈中间阔13.5cm 上腰在岳山至龙龈之间八徽1.7cm 下腰在是二徽1.7cm 等等。 把设计好的样式放在理想的材料上用锯子或木工锯锯出,也可以做出模板日后直接放在面材上用记号笔绘出亦可。

责编:王丽丽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