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禹州蘑菇产业助力精准扶贫 引北京大学生关注

2018-08-06 15:38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讯 河南禹州这个村儿不一般,因为种植蘑菇,全村人人领取大红包,而且还吸引了10多名北京的大学生前去学习、助力。

  这个村,就是禹州市磨街乡常门村。

  因病致贫户翟迎欣发力蘑菇种植

  “常门蘑菇就是好吃!”这是河南禹州许多当地人的一个看法。至于好吃的原因,禹州市权威部门曾出具有检验报告,当然,对于老百姓来说,更多的是凭借口感。

  而让大家由衷叹服的不仅仅是常门蘑菇好吃,而是蘑菇成为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抓手。

  禹州市磨街乡常门村一组村民翟迎欣感触最深。

  今年53岁的他,曾在煤矿务工,一家8口人(父亲今年五月份去世)的日子曾过得不错,1997年就在村里盖起了楼房。

  然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春天,大儿子因为中毒住进了医院,在经禹州当地医院和郑大一附院治疗后,虽然保住了性命,但花去了10来万,不仅将家中积蓄花完,而且欠下了亲朋好友不少账。

  祸不单行,本就疾病缠身的八旬父母也先后因摔跤而常年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孩子看病花掉了家底、父母既需要看病,又需要日常伺候。疾病,让这个曾令人艳羡的家庭陷入了贫困,经过市、乡、村层层把关审批,这个家被识别为建档拉卡贫困户。

  扶贫工作人员看到上有老下有小的他无法外出务工,建议他种植蘑菇。2016年,翟迎欣承包种植了两个大棚,当年收入就近3万元。去年,再次种植两个大棚,收入达到了4万元。

  种植蘑菇,让翟迎欣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村里建起集体企业153户完成脱贫

  让翟迎欣等村民看到希望的,还有村里对种植蘑菇的支持和帮扶。

  常门村位于禹州市西部山区,全村262户1040人,有建挡立卡贫困户197户616人。

  面对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地处深山区,自然条件差、产业基础薄等现状,禹州市磨街乡常门村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俭,根据该村曾有蘑菇种植历史的情况,在驻村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开始发展蘑菇种植。

  井打起来,解决这个缺水村的用水问题;许昌常门蘑菇公司建起来,解决了120人的就业问题;蘑菇大棚建起来,解决了村民蘑菇种植的场所问题;专家请进来,解决村民蘑菇种植中的技术问题……

  截至2017年底,该村已有133户实现了脱贫。

  王留章就是其中一户。他家是因为技术致贫,后在帮扶专家和村委的支持帮助下,已经成功实现脱贫。

  王留章爱人介绍,2016年他们种植了两个大棚,收入丰厚,去年,他们在山上自建了一个大棚种植香菇,一年下来收入达到了七八万元。

  常门村还继续深挖致贫原因,“对症下药”,发现剩余的贫困户中6户是因技术致贫,5户因残致贫,2户因学致贫,1户因病致贫。

  常门村建立帮扶名册,对脱贫的和拟脱贫的对象予以公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建立规范的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薄、乡有档、进退明。

  千人饺子宴上人人领取大红包

  蘑菇种植不仅让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也让这个村子更加和谐美丽。

  常门村入村主干道建起来,篮球场、百姓大舞台搭起来、路灯照明亮起来,625米的“蘑菇长廊”让这个村更靓起来……

  今年大年初一,新年千人“饺子宴”在常门村开席,凡是前来参加的村民每人都能领到一个大红包……

  常门村的蘑菇种植规模也越来越大,产业发展越来越好。

  王俭介绍,目前,村级集体企业菌包加工厂正在建设,未来每年可制作菌包50万袋,实现利润250余万元。与此同时,该村正筹划建立一座饺子加工厂,以延伸蘑菇发展产业链。而新建的50个蘑菇大棚也正在紧张施工中。

  8月初,北京科技大学的10多名学生在听说常门的蘑菇种植后,也千里迢迢赶到禹州,住进常门村。北京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河南常门实践团团长翟柏洋称,他们准备专为常门蘑菇开一家淘宝店铺,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将这么好的常门蘑菇推广得更远。

  良好的发展前景,让翟迎欣也信心十足,“准备今年承包5个大棚,争取实现净收益10万元,年底摘掉贫困帽。”

  常门村一户户家庭实现脱贫,王俭的目标也将实现:2018年底实现常门村整村摘帽脱贫,建成禹州市“美丽乡村”。

责编:张迪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