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古镇:沉睡在长江里的“千年盐都”

2012-11-09 08:42 来源:《重庆旅游》

  因盐而兴,云安盐史三千年

  食盐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在古代,食盐既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又是税赋的主要来源,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牢牢地抱着这棵摇钱大树,尽享其福。云安盐场从汉高祖亲临的那一天起,就被卷入朝代兴衰更迭的历史漩涡,政兴则盐兴,政亡则盐息。盐业和古镇相辅相存,荣辱与共,古镇的历史,就是一部用盐水和汗水书写的历史。

云阳新县城的三峡博物馆里,存在着部分云安古镇的老建筑

  云阳新县城的三峡博物馆里,存在着部分云安古镇的老建筑

  早在汉朝,朝廷就在朐忍设巴郡唯一的盐官,从此,县城因盐由万户驿(旧县坪)迁至汤口(今云阳镇),云安制盐就已初具规模,成为当时三峡地区的最大产业。唐朝初期,这里已经形成街市,当时仅有百来户人家,灶户十余家,盐号十余户,规模虽很小,但也是峡江地区之罕见。贞元元年(785),朝廷在此设盐监,云安产盐量在长江沿线跃居首位,人口随之增长,古镇日渐繁荣。

  安史之乱的发生,导致大量人口迁往长江三峡地区,朝廷采取限定海盐销售区域,提高井盐价格的政策,复苏井盐生产。此间,大诗人杜甫寓居云安,目睹汤溪河畔运盐船队穿梭如织的繁忙景象,写下了“寒径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划船何郡郎”的优美诗句。盐业的兴旺,由此可见一斑。五代十国至宋朝,古镇云安的盐业持续增长。明初,朝廷继续施行积极的盐政,云安盐产量持续增长,到1488年后的弘治年间,年产盐1249吨,较宋时增长两倍。

玩耍的孩童

  玩耍的孩童

  到了清朝顺治初年,湖南零陵人周为霖流落云安定居下来,投资恢复井盐生产,开创了外地人来云投资盐业的先河。顺治十七年后,朝廷进一步放宽政策,鼓励外籍人来云安开井煮盐。“购卤股者,胜于买田,以责息速且厚也”,盐利丰厚,炙手可热。一时间,古镇人声鼎沸,商贾云集,开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来自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等地商户先后落户云安。他们有的凿井置灶,有的购卤煮盐,有的经营柴薪燃煤,有的经营食盐销售……“辘轳喧万井,烟火杂千家”、“无室不成烟,无民不樵薪”,正是当时云安盐厂热闹场面的真实写照。

责编:杨湑
0
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商丘芒砀山山杏之旅

商丘芒砀山山杏之旅

芒砀山史悠久,文物荟萃。著名景点有孔夫子避雨处、...

迎六一 栾川马尔代夫水上乐园优惠来袭

马尔代夫水上乐园优惠来袭

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洛阳栾川马尔代夫水上乐园特...

活跃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