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新闻 原创 视频 评论 财经 房产 汽车 家居 教育 健康 科技 旅游 体彩 消费 娱乐 公益 河南爆款 数读有道 郑在读书
映象教育
映象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头条 > 正文

浙大德国留学生骑行5800公里 骑行经历撰写毕业论文

2017-11-27 11:25 来源:钱江晚报

[摘要] 浙江大学,有一位叫岳凯涵的德国留学生,骑着一辆小型折叠车,骑行5800公里穿越中国。从黑龙江漠河北极村,一直到海南三亚,这趟旅程历经近100天。

  就是骑着这样一辆“破车”,他穿越了万里中国。

  20年前,有位美国人,名叫彼得·海斯勒,来到中国,教过书,当过记者,待了十多年,游历了中国的角角落落。10年前,这位美国人将他的经历写成了“中国三部曲”,引起了广泛关注。

  而如今浙江大学,有一位叫岳凯涵的德国留学生,骑着一辆小型折叠车,骑行5800公里穿越中国。从黑龙江漠河北极村,一直到海南三亚,这趟旅程历经近100天。

  现在,他已经硕士毕业回到了德国慕尼黑。我和他约了北京时间17:00的微信电话采访,心里想着德国人以严谨著称,习惯准时,千万不能迟到。

  果然,17点整,微信那一头传来了热情的声音。出乎我的意料,他的中文很好。

  欧洲人对中国不了解

  我想去看看

  岳凯涵的本名叫Jorg,今年28岁的他陆陆续续在中国待了三年半。

  “这个中文名是我朋友给我取的。他觉得岳的发音和我的名字很像,而凯涵很适合我的性格。”岳凯涵说,“我觉得我是个活泼、乐观、有活力又有好奇心的人。”

  2011年,岳凯涵第一次来到中国,他接触的第一个城市是成都,在那儿,他学了一年中文,还学会了用筷子。

  “在我们德国,许多人想去西方,比如美国之类的国家,很少有人想去亚洲。”最初来中国,对于他来说,就是个很纯粹的想法,“我觉得欧洲人对亚洲、对中国并不了解,我便想去看看。”

  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好奇,2015年,岳凯涵来到浙大,攻读中国学硕士。“既然选择中国,就应该去学中国的历史文化,浙大的中国学项目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国学的课堂,不局限于老师授课的传统教学方式,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调研和社会实践。每门课程在课堂授课的基础上,都会设置一节课的田野调查,去往相关的实践场地进行访问。在中西融合的氛围中,岳凯涵学习了中国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历史文化,也有经济和时政。

  而考试的形式不局限在卷面,更多是通过项目汇报的形式,这给了岳凯涵很大的发挥空间。

  从二手车行里淘了辆折叠车

  他开始了万里骑行之路

  “你为什么要去骑行呢?”我问他。“因为想去中国各处看一看。”他答。

  研一时,岳凯涵便有了“骑遍中国”这个想法。起初他还犹豫这样是否会影响学业。当他把想法与老师沟通时,浙大中国学项目负责人毫不犹豫地支持了他的想法。在老师帮助下,他的计划顺利申请到了实践经费。而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岳凯涵也是加倍努力,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研究生阶段所有课程。

  岳凯涵并不擅长骑行,对他来说,自行车只是一种交通工具。“比起火车、飞机,自行车比较便利且自由度更高。”

  2016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岳凯涵清楚地记得他出发的日子。那时候浙大海宁国际校区还没投入使用,在紫金港校区,即将出发的岳凯涵和许多好友告别,陪伴他同行的仅有自行车和一个大背包。

(责任编辑:王丽萍)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