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 弘扬焦裕禄精神 > 正文

“焦裕禄精神在兰考”之二:黄河故道的旧貌新颜
  • 2014年04月10日 11:45

  • 来源:映象网-新闻广播

  黄河故道东流去,留下一片黄土地。历史上的兰考几乎就是风沙、水患、贫瘠的代名词。50年来,兰考人民沿袭焦裕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绘就着黄河故道的全新画卷。请看系列报道《焦裕禄精神在兰考》第二篇《黄河故道的旧貌新颜》,由河南台记者谭可、栗鑫、张海锋采制:

  “黄河九曲十八弯,最险要的地方就在兰考县。这个地方历史上有决口是二十九次。最近的一次是一九三二年农历六月二十一。六月二十一,打开南北堤,先淹考城县,再淹小宋集……”

  正在说话的老人叫申显奎,今年76岁,是兰考县水利局的退休工程师,也是目前对兰考水患治理最熟知的人。兰考被称为“躺在黄河故道上的地方”,我们到兰考的第一站,就是在申先奎老人的带领下探寻黄河故道的踪迹。

  车辆从兰考县城出发,沿着220国道向东行进。在我们看来,国道两旁的土地平整,一望无际,田地的麦苗在微风的轻抚下舞动,而申先奎老人的讲述却给了我们很大的震撼:“就咱现在走这一段,焦裕禄没来以前,搁这是冲船过去的。你可以看,一目了然,没有一个村庄,为啥没有村庄,就是原来不能种地,不能住人的地方它才没有村庄。这都是黄河淤的,这都是改造原来的面貌了。”

  历史上的兰考深受黄河决口之苦,申先奎老人的讲述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水患肆虐的年代。上世纪六十年代,黄河故道在兰考大地上留下了纵横交错的河道和洼地,遇旱风沙肆虐、遇涝积水成灾。1963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挖河、修闸、除涝、积淤,进行水患治理,直到1964年焦裕禄去世,这样的工作仍在继续。

  “这都是焦裕禄时候制定的方案,陆陆续续到1975年,咱兰考县的26万亩盐碱地、14万亩沙土地、50多万亩易涝地,当时易涝地基本结束、十几万亩的沙土地已经治理完毕,盐碱地90%已经治理好了。”

  昔日故道荒滩,今日化身良田。在兰考县仪封乡毛古村外的农田里,75岁的李中良老人放下锄头,用自编的打油诗描述着这片昔日黄河荒滩的变化:“毛古土地黄沙窝,昔日遇旱见不多,种一盆来打一碗,劳动一年白流汗,啥也不见。今日旱,能提灌,黄河浇地能高产,小麦亩产达千斤,玉米能卖一千元,突破双千关。毛古土地一千亩,三天时间能浇完……”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昔日的黄河故道,如今已换了容颜。进入新时期,兰考新一代的水利人接过了焦裕禄精神的旗帜,维护着兰考水利人的光荣,连续13年被省水利系统评为先进典型,兰考县水利局局长徐学忠说:“那一代的水利人解决的是群众生存问题,新一代水利人解决的是生活问题。从几十眼井,到一万五千多眼井,从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80万亩,从30多条河流现在增加到750多条河流,是辛勤付出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焦裕禄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思想。”

责编:张静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