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5 10:30:00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作为美丽河南、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和基本单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建“美丽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刚刚召开的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指出,要以正在深入开展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和契机,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作为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力抓手,让农民群众过上文明、舒适、便捷的美好生活。
去年底,农业部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在全国确定了1100个乡村作为“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我省46个乡村(镇)入选。
美丽名片:
龙泉镇位于安阳市龙安区,属太行山东麓浅山丘陵区。镇域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是首批“中国花木之乡”、“全国重点花卉市场”、河南省苗木生产“标准化市场”,荣获“省级生态镇”、“全省清洁家园行动先进镇”等荣誉30余项。
只知道鄢陵出花木,谁曾想,在豫北安阳,也藏着一个千年花木之乡。
4月17日,乘车出安阳市区向西南,沿303省道行驶17公里,我们来到了“中国花木之乡”——龙泉镇。
“咱这儿的花木种植,可是凭着‘乐不思蜀’这句成语火了上千年。”安阳市农业环境监测站站长陈慧民风趣地说。
原来,1700多年前,蜀汉后主刘禅曾被囚禁于龙泉,随行的花匠为其修建花园,教民养花。刘禅感慨曰:“此间乐,不思蜀也。”成语“乐不思蜀”即来源于此。自此,龙泉花卉代代相传。
刚走进龙泉镇,记者的眼睛就忙不过来了:路两旁、沟壑中、丘陵间,嫩绿的小叶女贞、黄灿灿的金叶榆、紫红色的红枫、艳红的碧桃、苍翠的油松……各种花卉苗木间隔种植的苗圃,一眼望不到边。清风徐徐,花香阵阵,千年花乡果然名不虚传。
房前屋后,种瓜点豆。但龙泉镇家家户户的空闲地上,却是花果竞秀。在吴家洞村村民王捧只家,不足半亩的庭院,密密挤满了山楂、桂花、海棠、樱花、百日红、翠竹等二三十种花木,一派盎然春光。
“春暖花开,俺家的农家乐每逢周末都爆满。”王捧只说。正巧,家住安阳市文峰区的刘大爷提着刚采摘的蒲公英走来,插言道:“退休后这几年,我每周都来龙泉一两次,在这大氧吧里采野菜、赏花木、品鲜果,胜似神仙。”
行走中原大地寻访美丽乡村
好花需有名师栽,“龙泉花匠”也是历史闻名的。1778年,乾隆皇帝把龙泉自行培育的桂花御封为“安桂”,从而使安桂名扬天下,与蜀桧、翠兰松、荫绣球形成龙泉四大花卉传统品牌。
在龙泉镇龙泉村,“安桂”的第二十三代传人赵喜堂老人虽已81岁高龄,却身体矍铄,每天兜里揣着祖传的“猪耳扇”锈花刀在村里转悠,但凡乡亲邻里苗木嫁接、花枝修剪,他是有求必应。
仰仗着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花卉种植已经成为龙泉镇百姓的主导产业。目前,全镇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达3万余亩、品种2000余种,年产值约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00元,其中85%以上来自花木产业,“中国花木之乡”、“全国重点花卉市场”享誉全国。
花木种植能经久不衰,绵延千年,不但靠这里特有的小气候,更是靠一代代龙泉人的不懈坚守。如今,在这里从事花木种植的花农有5000多户,花木从业人员超过1.6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龙泉镇金林村的李向南毕业于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却回到家乡经营着一家果树盆景繁育基地。他说:“家乡有发展花木业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技术,在这里创业和生活跟城市差距并不大,我很满足,也愿意用自己的努力让家乡越来越美。”
依托花卉苗木种植优势,龙泉镇还有更大的梦想:拉长产业链条,建设省级生态产业集聚区。同时,依托花木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打造国家级生态名镇。
满园春色关不住。未来,龙泉会让更多人“乐不思蜀”。
专家点评:
记者的文字和镜头里,展现的是一个“花木扶疏、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的龙泉镇,是令我们感到流连忘返的好去处。
豫北太行山区是我省资源丰富的生态区域,光、热、水资源丰富,具有茂密的植被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长期以来,一些地方不注意生态培养和保护,滥砍滥伐、过度农耕,导致不少地方出现荒山秃岭,生态系统脆弱。相反,龙泉镇政府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产业,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利用生态资源价值给农民创造了财富。
发展林果业有利于涵养水源,林间种植花草,增加了地面覆盖度,冬季保温、夏季保墒,可有效减少除草剂和农药的使用,并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肥源,同时可为养殖业提供优质饲草。从技术角度来讲,龙泉镇的发展模式恰好顺应了生态发展的需要。(记者 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