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让经典复苏
2013-04-20 14:06 来源:兰州晨报 打印本页 关闭
马步升 (甘肃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
徐兆寿 (作家、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
唐翰存 (文学评论家、诗人、高校教师)
汪泉 (敦煌文艺出版社文学编辑、作家)
春天,注定是一个生命复苏的季节。蛰伏的花已然绽放,就连许多被人们遗忘的角落也长出新绿。比如你书架上最高处的某一格档里,陈列着那些曾令你的青春热血澎湃的经典书籍。随着生活越来越具体,你忙碌于一些俗务,或许已经有段时间没有去翻阅她们了。是的,就是她们,她们是有生命的。只是暂时沉寂了,但心里一定在抱怨。叫醒她们吧,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这是她们的节日,也是我们的节日。
名人读书的那些事儿
朱熹读书法
朱熹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也是我国第一个系统研究读书理论和读书方法的人。他把“格物致知,读书究理”和“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作为读书的基本原则,并总结出一系列著名的读书方法。朱熹读书方法的精义是:
一、循序渐进。读书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他主张如果有两本书,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在同一本书中,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乱也”。他要求读书量力而行,打好基础,逐渐深入。
二、熟读精思。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所谓“若读得熟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三、虚心涵泳。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仔细认真,沉浸其中,周密思考,反复琢磨,多方验证,才能明辨是非,解决疑难。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以为有功尔。”
四、切己体察。读书要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推断,“将自个己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同时,他认为读书又不可以固执己见。“观书以己体察,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所不同,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五、着紧用力。读书要勤奋,抓紧,舍得下苦功夫,下大气力,才能成功。“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他很重视情感在阅读中的作用,指出阅读时要精神振奋,有紧迫感,不能松懈,“只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六、居敬持志。读书要有纯静专一的心境和坚定远大的志向。敬,指用心专一。“敬不是万虑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方无事时,敬以自持……乃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同时,他指出为学以立志为先,志是心之所向和为学的目的,目的不明,无以为学。即所谓“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苏轼有一种叫“八面受敌”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年轻人钻研学问,每本书都要读几遍。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不要考虑其他方面。要探究事迹史事,或是典章制度,就换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学成以后,各方面都经得起考验。《孙子兵法》有个重要原则,叫做“我长而敌分”。如果八面受敌,则不应八面出击,而要集中优势兵力以众击寡。苏东坡读书就是运用的这种方法,历来为古今学者所称道。
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
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五是跳读。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邹韬奋“宝塔式”读书法
邹韬奋是现代著名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读书时总是先浏览一遍,对其中特别喜欢的篇章,便在题目上做个记号,再看第二遍,尤其喜欢的再看第三遍。最最喜欢的便一有时间就看。这样,他读过的书籍就形成了一座宝塔,基础最大,是广泛浏览的,然后越往上数量越少,读得越精。邹韬奋把这种读书方法形象地总结为“宝塔式读书法”。
宝塔式读书法在读一本书时,把浏览和精读结合起来,在读的过程中选优汰劣,避免了平均用力,浪费不必要的阅读时间。学与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概括地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活动,获得真知灼见。
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据人民网读书副刊
问:您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大致有多少?
答:约三小时
问:您通常喜欢在什么场所读书?
答:在书房读
问:您认为最理想的读书姿势是什么样的?
答:躺下读
推荐您眼中的5部世界文学经典
《莎士比亚全集》、《堂·吉诃德》、《罪与罚》、《百年孤独》、《拉美西斯五部曲》
问:您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大致有多少?
答:积累起来大致有两个小时
问:您通常喜欢在什么场所读书?
答:书房、办公室
问:您平均每个月读多少本书?
答:浏览十本书左右
问:您认为最理想的读书姿势是什么样的?
答:躺着看
问:您有阅读电子书的习惯吗?
答:有,现在基本上看电子书
推荐您眼中的5部世界文学经典
《荷马史诗》、《堂·吉诃德》、《约翰·克利斯朵夫》、《追忆似水年华》、《洛丽塔》
问:您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大致有多少?
答:一到两小时
问:您通常喜欢在什么场所读书?
答:家里
问:您平均每个月读多少本书?
答:三到四本
问:您认为最理想的读书姿势是什么样的?
答:躺着读
问:您有阅读电子书的习惯吗?
答:读,较少
推荐您眼中的5部世界文学经典
《红楼梦》、《罪与罚》、《往事与随想》、《巨人三传》、《欧美现代主义诗选》
问:您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大致有多少?
答:两小时左右
问:您通常喜欢在什么场所读书?
答:家里
问:您平均每个月读多少本书?
答:四到五本
问:您认为最理想的读书姿势是什么样的?
答:躺着
问:您有阅读电子书的习惯吗?
答:很少
推荐您眼中的5部世界文学经典
《百年孤独》、《丰乳肥臀》、《无边的游荡》、《轻柔之手》、《推拿》
来源:兰州晨报 责编:王芳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