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雅安地震特别报道 架起大锅 灾区煮出“河南味道”
  • 2013年04月24日 08:34

  • 来源:东方今报

  本报记者搭顺风车转战震中 一路感受雅安人“向讲着不同方言的帐篷致敬”

  一口大锅,架在灾区的灾民安置点、医院里,水饺和汤圆煮出浓浓的河南味道。

   一顶帐篷,为灾民遮挡风雨,那些来自全国各地,操着不同方言的“绳子们”,把帐篷和家紧紧拴牢。

  宝兴救援正从无序变有序,记者从宝兴县城转战震中芦山。遭遇交通管制,巧遇河南媒体兄弟,大灾面前没有界限,所有一线的记者都是兄弟。

 东方今报记者李娟娟正在了解灾区伤员的需求

东方今报记者李娟娟正在了解灾区伤员的需求

  □东方今报特派雅安记者   张英 李娟娟/文   袁晓强/图

  ◎宝兴道路管控,只进不出

  灵关镇共有1.8万名受灾群众,救灾物资紧缺。截至22日,这里仅运送到不足400顶帐篷。此外,大型救灾机械因为交通问题运不进来,缺乏大蒸笼、蒸锅,让全部受灾群众都吃上热饭,一时间还无法满足。
  22日晚,宝兴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实施道路管控,芦山—灵关—宝兴,只允许运送救灾物资,而且实行单向管控,只进不出。
  23日,管控仍在持续,所有的救灾物资车辆进入宝兴县城后,如需离开,要绕道小金县。
  ◎河南人逐门逐户发放救灾物资 
  23日,郭宏涛很忙,他忙着救治伤员,忙着发放物资,忙得甚至抽不出时间和记者说两句话。
  他是洛阳市平乐正骨学校校长,21日带着9名医生和保障人员,来到灾区。首先是震中芦山县,到受灾严重的龙门乡两次,到灵关镇1次。
  这几天里,他们一共救治伤员70多个,大多数是外伤、擦伤。在没有伤员的时候,他们就和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一起,深入村庄,逐门逐户发放救灾物资。
  他们给婴幼儿发放尿不湿,给妇女发放生活用品,还给电力没有恢复的地区发放了170多个手电筒,“有了光,群众就不会害怕。”

  ◎伤员嘴里的“河南味道”

  接到记者电话的时候,周家蓉正坐在摩托车上,从雅安往芦山县城,“20分钟后就能到了。”

  她是“三全”食品在雅安的联系人,20日地震当天,她接到河南总部的指令,开始在灾区发放水饺、汤圆、粽子等速冻食品,每天能发放300多件。
  他们不仅发放速冻食品,而且还架起大锅,把饺子和汤圆煮熟,让灾民有热饭吃。
  从上午8点,一直煮到晚上8点,12个小时不间断供应热汤、热饺子、热汤圆。
  “救灾不能按照常规的一日三餐提供,每一分钟,都有灾民需要吃饭,我们就一直做,一直做。”周家蓉说,5个工作人员累得胳膊都快抬不起来,可是谁也不说苦。
  思念食品四川成都销售负责人和周家蓉在做同样的事,十多名工作人员把大锅架在雅安的几所医院,灾区受伤较重的伤员,都转运到这里的医院,他们想让伤员们都吃上热饭,他们也是十几个小时连轴转,不少志愿者看到他们的善举,也自发过来帮忙。
  芦山地震,灾区因为有了他们,透出一股浓浓的河南味道。

  ◎广电全媒体记者的灾区群相

  河南电台交通广播记者王骁,一直牵挂着一对年轻夫妇,受灾后,他俩就住在宝兴县中学体育场看台上,把稀缺的帐篷让给了老人和孩子。

  预报一直说宝兴县有雨,但21日和22日没有下雨,23日早上开始,细雨下了起来,雨点渐渐加大。
  王骁去看这对夫妇,他们刚刚领到一顶帐篷。王骁的心稍稍放了下来。
  河南电台交通广播记者吴国强一直连线采访,他的报道中有两个藏民同胞,孩子在宝兴上学,家里的房子被震坏,成了危房,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映象网摄影记者段晋哲,徒步跟随救援队员,深入村镇、农户,背着数十斤重的摄影器材,但他瘦弱的身躯很给力。
  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秦岩、许博,对灾民互助自救,受灾群众自发组成志愿者印象深刻,“一招手,就能拦到车,道路中断汽车不能通过,当地群众骑着摩托车,运送人员和物资。”
  幸运的是,22日晚上,广电全媒体记者终于住进了帐篷,有了一床可以御寒的棉被。虽然夜间余震晃动猛烈,但连续40多个小时几乎没合眼,席地而眠的我们没有一丝感觉。

  ◎路遇媒体兄弟 安全转战震中

  23日10点,段晋哲打来电话,他们已经从宝兴出发,前往芦山。宝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到灵关办公,段晋哲、王骁、吴国强三人恰巧搭上了这辆有通行证的便车,让人羡慕嫉妒恨。
  而我们想转战震中芦山,可苦于交通管制,一直不成行。
  在宝兴一边采访,一边不放弃联系,到宝兴救援回程的车辆、军车、警车、民间救援组织全都问过了,全都说“不”。
  关键时刻,碰上了“自己人”——中原网记者熊堰秋、李恒,他们租用了一辆车,而且还有通行证,恰好车上有3个位置。
  右边是滔滔青衣江,左边是十几处严重塌方滑坡、此前一天掩埋过4辆汽车的震后山体。行进在管制道路上,走走停停,运气不错,我们终于安全抵达震中芦山县。
  ◎今夜,我要向一顶帐篷致敬
  在路上,我们碰到了一辆架着天线,“豫C”牌照的救援车。
  车上乘坐的是洛阳市无线通讯救援大队的队员,他们还有个响亮的名字“神鹰救援队”,队长张超伟说,地震当天,他们开车从洛阳出发,21日抵达震中芦山,待了两天,23日又到宝兴。
  地震当天通讯中断,他们架起无线电,保障对讲机通畅,并沿途一路公开自己的频段,来自成都、江西的救援组织,就是使用无线电通讯,对外发布各地灾情、寻亲通告,进行物资调配。
  他们还协助将两辆在地震中被塌方乱石损坏的轿车,送到了修理厂。
  灾区,这样的救援,这样的感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23日,《雅安日报》头版刊登《星星》诗社常务副主编龚学敏的一首诗《今夜,我要向一顶帐篷致敬》:
  今夜,我要向一顶帐篷致敬,
  向叫做家的那个汉字致敬。
  向那些讲着不同方言的绳子,
  那些把帐篷和家字拴牢的绳子致敬。
  向帐篷里的那束光,那束
  给不同的方言照明的光,
责编:张静洁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媒体人

  • 郭蕊

    郭蕊

    河南电台经济广播《好房好家》主持人郭蕊

  • 依明

    依明

    河南电台经济广播《民生热线》主持人依明

  • 容帆

    容帆

    河南电台经济广播《财富黄金档》容帆

  • 何君

    主持人何君

    河南电台经济广播《财经第一线》财经午间道》主持人何君

  • 李莉

    李莉

    河南电台经济广播《财经第一线》《财经午间道》主持人李莉

  • 晨风

    晨风

    河南电台经济广播《财经第一线》《财经午间道》主持人晨风

活跃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