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爆炸式增长后暴露缺乏统一管理弊端

2012-03-28 10:00 来源:新京报

多数沙县小吃依然是“小店”小本经营的状态。本报记者 刘一丁 摄

有的业主改变了小吃店的模样,引进洋快餐的装修和管理模式。本报记者 刘一丁 摄

沙县小吃目前已发展到240多个品种。资料图片

2010年5月,“沙县小吃台湾行”活动中的技艺表演。

  木槌、鸳鸯锅,沙县小吃靠两样“武器”攻城略地,店铺遍布全国,并走向世界。

  “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沙县小吃”,沙县小吃爆炸式增长。

  业主自发开创的沙县小吃,“一家一店”,易复制,草根式快速成长。在历经低成本扩张阶段后,行业标准和管理的问题逐渐显现,沙县小吃如何规模化产业化,成为重要课题。在越来越多“冒牌店”和众多快餐品牌的夹缝下,沙县小吃会以何种方式继续生存和发展?

  邓世奇旗下,如今有遍布全国近200家沙县小吃店。他是福建沙县小吃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的创业,其实是被动的——逃债,做小吃活命。他的故事,在早期沙县小吃创业者中颇具代表性。

  那是约20年前,1992年2月,邓世奇逃离沙县,隐身厦门,支起小摊,在小黑板上写下“沙县小吃”。

  那时候,他的店只卖三样东西:扁肉(馄饨)、拌面、茶叶蛋。扁肉一块一碗,拌面五毛。

  20年后,沙县小吃发展到200多个品种,不过沙县人店里最常做的,还是“老四样”,扁肉、拌面、炖罐、蒸饺。

  “老四样”,是20年前“跑路”的沙县人用来讨生活的。有了制作工具木槌(做扁肉)、鸳鸯锅(做面),撑个棚子,就能开店了。

  那时期,数千沙县人从家乡“跑路”,他们几乎经历同样的故事。沙县小吃,就是从这样的故事开始。

  跑路者的救命稻草

  走出去,总要讨生活,而做小吃成为最好的选择

  邓世奇出逃,是因为沙县的“标会”倒了。

  标会,是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较为普遍的民间融资形式。一个标会往往由几十甚至上百人组成,发起者称会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沙县几乎人人入标会。邓世奇参加了30几个标会。

  但标会盛行的同时,赌博也成风。1992年,沙县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金融灾难爆发,标会纷纷倒闭,“八大会头”集体外逃。

  瞬间,邓世奇从小老板变成了“负翁”,负债13万元。

  当年,沙县的城关、夏茂镇是标会倒闭“重灾区”。在追债的压力下,破产的“会员”大多选择跑路。据统计,只夏茂镇,就有1000多人出逃。夏茂人也成为后来做小吃的主力军。

  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简称小吃办)第一任主任乐相森介绍,福州、厦门成为大部分外逃沙县人的首选地。那里离沙县不远不近,城市够大也容易藏身。

  “走出去,总要讨生活,而做小吃成为最好的选择。”乐相森说,沙县家家都有做小吃的传统,再者,开小吃店本钱不需要太多,“四根竹竿撑块塑料布,两个煤炉伴只扁肉锅,就可以叫卖了。”

  小吃成为沙县跑路者的救命稻草。

责编:张建鹏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娱乐圈男神女神当道,个个生的个唇红齿白倾国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为暑期档头一炮,其中隐藏着几枚重磅炸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