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熊晋生,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藏家和玩家们都说,“现在景德镇稍微有点名气的,90%以上都有‘枪手’,从国家级大师到省级大师甚至高工,绝大多数都有代笔。”
熊晋生说,工笔画对眼睛要求很高,年龄大的那些大师根本就没法画了。“至于那些本来就没有真才实学、职称完全靠买来的,那更需要代笔了。”熊晋生举例那位刚刚评上国家级大师的女大师,陶瓷圈的人提起她都直摇头,“她是做雕刻的,根本不会画画”。
90%是业内的一个普遍估算。根据熊晋生的总结,那些不会画的大师、画不动的大师、没时间画的大师、着急挣钱还债的大师,都是“枪手”在代笔。
替大师代笔的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弟子,操作过程很简单,一张瓷画的大多数由弟子完成,师傅只要点两笔再署上自己的名字即可。
而代笔的弟子除了跟着大师学习调色等,每个月能拿到2万~3万元不等,出师后还能挂上某某大师弟子的名号,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就在记者采访某位大师时,这位大师的画作还被一个内行玩家当场指出是代笔之作。场面颇为尴尬。
但这也只有真正内行的人才能分辨出来,大多数人仍然无法辨别。“若干年后,当市场归于理性,很多玩家会猛然发现,自己手里一堆赝品。”(应采访者要求,文中部分名字为化名)
景德镇:艺术瓷都的困惑
年前,谢忠良刚刚过完六十大寿。他原计划摆宴20桌,结果来了40多桌。客人大多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广东,还有许多江西省内的其他城市,非富即贵。
谢忠良是景德镇当地最资深且著名的陶瓷收藏家,在景德镇陶瓷收藏圈中,享有较好的口碑。陶瓷收藏最热的那段时间,他一天要接待近20拨顾客,“人多的时候,排着队付钱”。
但他现在还是决定尽快卖掉自己手里收藏的一部分瓷器,他对景德镇艺术陶瓷未来的市场前景并不看好,“太滥了,再这样下去没法玩”。
异化的市场
景德镇的另一位藏家范君却很是乐观。在他看来,这个市场仅仅是一个起点,还远未达到顶峰。
景东陶瓷集团董事长张晓东也认为,与其他艺术品相比,艺术陶瓷还不是最高点,仍有发展空间。
1996年,原来是景德镇一家国营瓷厂的工人的范君,在企业改制后被迫开始了自己的瓷器买卖。“最开始跑广东,那时候的市场还没有现在这么好,买张松茂(1988年第二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只300件(‘件’是景德镇陶瓷大小规格单位,瓶子分150、200、300件不等)的瓶子也就几百块钱。”
2000年,景德镇的艺术品陶瓷市场开始有了火热的苗头。缓慢增长了8年之后,2008年,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品市场终于迎来了一个大爆发。
2009年,张松茂的一块《国色天香》粉彩瓷板拍出67.2万的高价。仅仅两年后,2011年12月18日,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的北京万隆2011秋拍名家绘瓷专场上,张松茂绘制的另外一块《国色天香》巨幅瓷板,以1165万元成交,这也刷新了张松茂作品的拍卖纪录。
范君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早期收藏的张松茂的作品,价格连翻了几番。2010年,他用几块张松茂的瓷板,换了一套别墅和一辆奔驰,现在看来,他还觉得自己亏了,“我的瓷器是每年都在涨,涨得比房价还快”。
范君建议,现在如果经济实力雄厚,可以买点好东西,赌一赌时间,隔两三年就要翻一番。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