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波出来后看到黑烟把门口堵住,从外面看不到里面。里面的人也看不到外面。
很多人反映,当时黑烟从天花板上下来。
一位熟悉宝源丰厂房构造的人士称,对大火在1.6万平方米的车间迅速弥漫,他不感到奇怪。
这位人士称,宝源丰的车间连着冷库,吉林冬天非常寒冷,为了保温,车间上面,覆盖着一层20多厘米厚的聚氨酯发泡胶。
据调查组内部资料,宝源丰包括整个厂房屋顶,部分外围墙体内侧,和各房间分隔墙内,都有保温材料,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聚氨酯发泡胶。
调查组对现场的聚氨酯残品试验,火焰与试样接触瞬间,试样立即被引燃,并有浓烟冒出。鉴定结果显示,其燃烧性能未达到B2级标准,属于易燃品。
宝源丰的一份材料显示,2009年,建厂使用的聚氨酯材料来自烟台某公司。
6月9日,该公司负责人说,他们厂的聚氨酯材料在吉林使用较多。如今他们公司仍出售低于B2级标准的,每吨1.7万元,而达到B2级标准的,价格要贵1000元。
上述内部人士称,宝源丰一二车间的吊顶上部互相连通,一旦上面着火,火和烟能从上面迅速蔓延到整个厂房。
业内专家说,按照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对于这种肉类加工厂,车间吊顶的使用材料必须是不可燃的,要达到B1级以上标准。
车间如同迷宫消防虚设
两个车间内都有按各流程分出的隔断,将车间分割成迷宫一般,而消防通道西侧门常年不开
在宝源丰厂房内部,一车间和二车间呈东西分布,车间与北部冷库区和南部更衣、办公区,各有一条通道。四周都是厂房的墙,相对形成密闭的空间。
北侧的通道,东门经常要运出废料,上班时一直开启。着火后,一车间多数人从此门逃生。西侧门离车间很远,根据记者调查,火灾当日应是开着的,二车间部分人从此门逃生。
厂房内南侧通道,也被当作消防通道。
多名工人称,这条宽约2米的通道,地面上标有逃生箭头,有应急灯、灭火器等装置。
不过在老员工的记忆中,这条通道西侧的大门好像只开启过一次,为了应付消防检查。
靠着西门的二车间是无菌车间,将鸡分割后装入真空袋,对卫生要求很严,员工严禁从西门进出。
二车间西侧就是外墙,5米多高。除了这扇门外,一扇窗户也没有。
消防通道的东侧大门,钥匙由电工掌管。
张树波负责检验鸡的质量,要到车间外去汇报,常从东侧门进出。电工将门锁上后她就要绕路,她称为此她将门锁上卡上一根小棍,此后这扇门就始终开启着半扇门。
一车间和二车间,各自都有更衣室、换靴室、消毒室,以及各个流程分出的很多隔断。这些隔断将车间分割成迷宫一般。每个操作台边还摆放着2米多高的铁盘架。
这些后来都增加了逃生难度。
平时工作中,公司严禁两个车间的员工乱串,以防交叉感染。二车间多数是20多岁的年轻女工,对其他车间不熟悉,着火后难找到逃生出口。
这次火灾中死亡121人,多数是二车间员工。一车间死亡未超过20人。
当地一名养殖企业负责人说,按照禽类加工企业的技术要求,一车间和二车间不能是连体的,中间应有砖砌的隔断,形成不同防火区。
宝源丰在这些方面都没有做到。
平时员工上下班从南侧大门进出,而南部最先着火,很少有人选择从南部逃生。对于南侧的门当时是否落锁,现在尚不清晰。
一车间班长张树波称,一车间的南门没上锁。但多名员工称,平时上班需要打卡并点名,公司为了防止有人代打卡,点完名后,班长就把南门锁上,等到下班时才打开。
重生产不重安全
制冷班班长赵长江称,他曾就公司安全管理问题“上书”,不过公司领导未回复
火灾后,当地同行对宝源丰管理人员的临场处置能力表达了不解。
一名养殖场负责人说,宝源丰董事长贾玉山的卧室就在公司办公楼二楼,可以看到整个厂区。
但起火后,车间西侧大门始终没人去开启。
这名人士说,宝源丰公司内有铲车,当时铲车司机也在附近,如用铲车去推彩钢板做的厂房外墙,“就像拍豆腐一样”。但当时没有人指挥去做。
另外,一些员工说,车间管理层应最早知道着火,但他们没在第一时间通知疏散。
员工们反映,建厂四年来,公司从未进行过消防演习。
三年前,冷库曾发生过一次小火灾,是在夜间,多数人已下班。事后,厂里只是强调了纪律,严禁员工在厂区抽烟。
“平时也不知道有什么安全隐患。”张树波说,如果她知道公司里有氨气,会泄漏会爆炸,给多少钱也不到这里上班。
平时,张树波在早班会上也会强调安全,在她那里,“安全”主要指不要拿刀磕铁架、不许抽烟等。
区别于安全管理,公司对生产纪律要求很严。
员工每天上班打卡、班长点名,迟到罚款。上班期间禁止外出,禁止随意上厕所。
厕所在更衣室内,钥匙由班长掌管。员工上厕所要打报告。每人一天只能去两次,上、下午各一次。
对于安全管理,制冷班班长赵长江曾专门给领导“上书”。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