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陈广江:总生活在秘密中公众难有安全感

2013-02-26 09:57 来源:红网

  1月30日,北京律师董正伟向环保部申请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近日,环保部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土资源部曾做过全国土壤污染调查,但污染数据至今没有公开。(2月25日《法制日报》)

  如果不是这次环保部的公开回复,相信很多人都意识不到土壤污染信息竟然还是“国家秘密”。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是否健康,18亿亩耕地是否还能长出绿色无害的果实,都成了“不能说的秘密”,这一点令人失望。

  事实上,这种“国家秘密”我们并不陌生。曾经,一些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是“秘密”,空气中的pm2.5含量是“秘密”。但在民意诉求下,这些“秘密”都公开了,天也没塌下来。

  当然,环保部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土壤污染信息,有其自身的考量。专家称,土壤污染数据确实具有敏感性,污染数据一旦全面公开可能会引起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比如会引起大范围或大数量人群的恐慌;另外,这也可能与环保部所掌握的数据不完整和不准确有关。

  其实,这些都不是环保部拒绝公开相关信息的借口,拿出“国家秘密”的幌子当借口更是无视民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有很多房子还建在重金属严重污染的土地上,农村耕地更是因农药化肥过度使用面临严重污染的问题,这些无不直接影响到了公众的生命健康,对此公众有权知情。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文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都属于必须公开的范围。土壤污染信息显然涉及公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其隐蔽性更大,仅凭感官很难做出准确判断。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开土壤污染信息,和《国家保密法》及其精神并没有根本的冲突。如果政府部门如此随意地将这一信息定为“国家秘密”,而且定密过程不受民意监督,宪法所赋予公民的知情权将会大打折扣。

  担心公开土壤污染信息,会引起民众恐慌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事实证明,“三公经费”和pm2.5的公开并没有引起社会恐慌,反而在官方与民间凝聚起了治理三公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一致共识。捂着盖着反而会引起更大的恐慌,总是生活在“国家秘密”中,怎么会有安全感?没有真相,只能会使小道消息满天飞,加重民众的焦虑和不安。

  治理土壤污染不仅仅是某个政府部门的责任,而必须要有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如果农民连土壤污染到什么程度都毫无所知,怎么会懂得呵护脚下的土地、种出健康的粮食?每天生存在重金属污染土地上,听任诸如“癌症村”之类的消息满天飞,怎能安居乐业?当然更谈不上对相关部门治理土壤污染的监督了。

  面对问题,“鸵鸟思维”要不得,上纲上线漠视民众知情权更要不得。即使不完全掌握相关信息,哪怕一步一步地来公开,都比拿出“国家秘密”的挡箭牌要好!

  (陈广江)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