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攀比禁开私家车释放教育善意

2017-05-15 09:21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参加这次家长会的是小学一到五年级的家长。平时,我们发现一些家长有的开卡车,有的开保时捷,但绝大多数是骑电瓶车。为了避免攀比,学校规定开家长会时只允许电瓶车进入校园。”5月11日,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校长洪建斌告诉媒体。(5月12日《澎湃新闻网》)

  学校禁止家长开家长会时开车到校,其意应有两个方面,一是庞大的车流量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引发管理混乱;二是家长会的集中展示与交流,易让孩子产生攀比的心理。在同一个班级中,有的孩子家长步行而来,有的家长骑电瓶车而来,有的则开着豪华车而至,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如此巨大反差会诱发攀比的心理暗示。最后,从绿色出行的角度去倡导,学校此举有提升教育功能之义。

  或许有人说,禁止家长开车进入校园去避免攀比,如此做未免末本倒置。因为经济水平不一样,势必造成家庭之间的巨大差异。避免学生攀比当属于“平日之功”,应当润物无声加强平时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当孩子拥有了良好的思想辨识与价值认知,心无攀比之意而保持理性与客观,即便置身攀比之风盛行的环境中,也能淡然视之,反之亦然。

  这种说法当然不无道理,不过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并非没有载体和形式的“天然而得”。若没有环境的营造和导向上的辅助,没有形式上的保障又何来内容上的实现?攀比之风的盛行,未成年人也未能幸免。比如,重庆大渡口区一所中学高二男生洋洋(化名),嫌弃妈妈接自己回家的车是几万元的便宜货,让自己在同学面前丢脸,要求妈妈以后接自己时换一辆好车。摊上这样的熊孩子,为母者不得不硬着头皮向闺蜜借车。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173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多达96.0%的人直言当前青少年普遍爱攀比,其中52.6%的人觉得这样的人“非常多”。受访者中,“80后”占43.0%,“70后”占35.9%。攀比并非青少年固有的价值问题,而是从成人世界的泛化开始,并对孩子有了耳濡目染的影响。君不见,最常见的场景是,在一个家庭之中,总有家庭成员在责备另一个家庭成员时,会拿别人来进行比较,“瞧人家又购大户型了”、“看人家又购豪车了”、“张家今天升职了,好风光哟”……

  如此之下,孩子必然受到影响而“特重面子”,以至于出现了“农村父母看城里读书的孩子,孩子为了不丢面子而拒不承认”,还有孩子的某种攀比要求没有得到满足,采取杀亲或者自残这样的极端行为。这些固然都是极端的个案,但足以说明攀比之风的泛滥,以及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学校从优化环境,避免引发攀比的燃点出发,禁止家长开家长会到校,用意良善也并无不妥。从某种意义讲,此举不但对孩子可以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对家长也能起到提醒与教育功能。让家长意识到,攀比之风的形成源于自身的影响,需在日常的教育中更加注重自身的行为,并把榜样的示范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育人者,当以人格塑造作为首要目标,否则孩子真将成为“垮了一代”。避免攀比禁开私家车释放教育善意,也是教育担当的具体呈现。唯有把教育责任扛在肩上,并心中有畏,心中有责,才能于细节之处见真章。若每一个教育者、保护者都具有这样的共识,青少年的人格和价值塑造才会全面落地。(作者:堂吉伟德)

责编:王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