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培训机构预付费乱象应有联想式拓展

2017-11-22 10:00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日前,北京市9部门联合开展整治预付卡违规经营专项行动,教育培训机构预付卡及预收费现象成为检查和整治的重点。记者调查发现,预付费在教育培训行业中普遍存在,不少培训机构的预付经费高昂,少则几千,多则十几、二十万,部分培训机构为促销课程,还推出了各式预付费算法,纷繁复杂。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超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规模达700万至850万人。从趋势上看,教育培训属于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但同时也滋生了无培训资质、乱收费、退费困难、虚假宣传、包装教师等乱象,因退费引发的大量矛盾与纠纷影响了培训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此次北京市9部门联合整治预付卡违规经营专项行动,具有对症下药的意味。规范培训机构预付费行为要从规范程序入手,比如是否进行了告知,双方是否签定了合同,是否进行了收费备案和公示,是否畅通投诉渠道,是否在退费的过程中设置各种技术性障碍等。当然,对于保障学生利益和维护市场秩序来说,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出现退费难的同时,有更为畅通的救济渠道和更为精准的监督方式。在做好前期的预防之时,强化事中和事后的监管,需要相关方面进行拓展式的整治。

  这就要求治理和规范培训市场不能就事论事,而应实行系统化、体系化和综合性的延伸。必须看到,培训机构预付高、退费难这一“通病”只是培训市场乱象中的一部分,若没有整体性的治理思维,运动式、自查式或局部性的整治就很难见到实际效果。规范培训机构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权利,就当前来说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监管的主体。从9部门开展联合整治来看,对培训机构明显存在“九龙治水”的格局,缺乏具体的管理主体就会产生监管真空与漏洞。这也是当前培训市场管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其次是制定监管的程序。培训机构的设立、日常巡查、隐患排查等,应有标准化的流程与规范,比如是否建立预收制的第三方机构,银行是否承担审查者的功能,预付费储存金额是否设置上限,是否向有关部门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是否辅以黑名单制度等,都是提升监管效能的题中之义。以此来指导管理行为,才能避免随意性和不作为。除此之外,还应辅以问责的办法。对培训市场的监督可采取“点对点”和“面对面”的责任分解法,按照责任区域进行划地分解,把监管责任明确到每个人头,出现了“无证办机构”“收费跑路”等严重事件后,可进行责任倒查和追溯,如此才能让监管责任真正落地。否则,在“市场行为”的名义下,行政监管的作用就会成为摆设,并为不作为预留空间。

  规范和约束培训市场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构成,能有效检验治理者的能力与效率。唯有从全局和整体出发,本着系统化的治理思维,局点化的治理才会有所拓展,继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最终目的。(作者:堂吉伟德)

责编:王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