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壕阳台”背后是对美食和团圆的双重向往

2018-01-12 09:42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近日,一张挂满腊肉的“史上最壕阳台”照片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众多网友纷纷调侃“密密麻麻,密不透风,是防护栏都无法承受的富裕”、“这才是真正的南方大户人家啊”……

  天气渐趋寒冷,春节一天天临近,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杀了过年猪,不少城市家庭也晾晒起了腊肉、香肠。其实,“最壕阳台”之所以能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除去地域差异引起的好奇心因素外,既包含了吃货们对美食的渴望,也承载着人们对乡愁的追寻和对团圆的向往。

  “最壕阳台”被调侃的背后,隐伏着肉类消费曾经作为一个家庭生存生态缩影的“陈年往事”。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谁家晒的肉类多,就意味着谁家的日子好过;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差异鲜明的国家,有的地方晒的是猪肉,有的地方晒的是鸡鸭肉,有的地方晒的是牛羊肉。如果放在过去,“最壕阳台”显然是他人嫉妒羡慕恨的对象。从这个角度上说,腊味不仅代表了人们生活的富足程度,具有满足生活所需的实用功能,还暗含着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符号功能。

  此前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食物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老百姓的生活和“吃”是分不开的:平日里要做一些腌制类等容易保存的东西,以方便农忙时节快速食用;结合时令买一些新鲜便宜的食物,酱制、窖藏,留到阖家团圆的时候再吃;过年的时候吃大鱼大肉,把一年中留存的好东西都摆出来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晒腊肉”曾经也具有炫耀性消费的功能。

  当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肉类消费的符号功能逐渐下降:一方面,伴随着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饮食消费越来越多元,腊味的制作、购买、保存途径也更加方便;另一方面,公众的卫生、健康和养生需求与日俱增,腊味受青睐的程度有所下降,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尝个鲜,而非将其作为饭桌上的重要点缀。

  但透过腊味这扇窗户,我们依然可以更多地发现人与人、人和食物、人与社会的关系。“最壕阳台”,是否也承载着父母对在异乡打拼子女的爱与情感?许多家庭晾晒的腊味不仅用于自己食用,还作为礼物互相馈赠给亲朋好友,还有远在他乡思念家里味道的子女。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里,腊味承载父母对子女的牵挂与关心,通过快递或者让子女自己带到异乡的腊味,饱含着家的味道和亲情的气息。

  腊味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年味,家家户户开始制作腊味并挂满窗台,意味着春节即将到来。腊味不仅唤醒我们的美食记忆,也点燃了我们回归家庭的渴望。聆听这一只“啼叫在乡愁者心窝”的蟋蟀,在外打拼了一年的“新城市人”,等待着驶向家乡的列车,而“最壕阳台”上晾晒的腊肉则承载着他们对过年的向往,寄托着所有人对合家团圆的期待。(作者:杨朝清)

责编:王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