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天天“3.15” 2011年消费者权益问题的多方面大盘点

2012-03-15 18:06 来源:时代周报

  今年的3.15主题是“消费与安全”。从狭义上来看,安全一词多指人身安全,其关系可以说是与消费者关系最密切。无论是在使用何种产品的时候,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均是最重要的。但按照本报编辑部的理解,此“安全”并非只是人身安全的意思,而是广义上的安全,涉及到了生产的安全、安全的服务、安全的消费环境、消费者的财产安全等。

  形式上,一年一度的“3.15”将是各界对于消费话题的一个集中关注,而按照往年的惯例,本报也会在“3.15”前后策划专刊,但这里需要讲的是,首先,这并不仅仅是为了“3.15”而“3.15”,我们更多地希望消费者能够更好地保障自己的权益,此外,对于媒体而言,天天都是“3.15”,我们仍然会肩负起媒体的责任,服务于我们的读者。

  【食品】

  安全事故频发 中国食品业信任度最低

  “315”消费者权益日的到来,让很多企业惶恐不安。然而,不安的还有消费者,因为他们不知道身边到底还暗藏多少无形杀手。

  从“三聚氰胺”到“毒重金属”、从“瘦肉精”到“塑化剂”、从“染色馒头”到“回炉面包”,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地丰富公众的化学知识,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

  中国食品行业信任度最低。

  时代周报记者 张欣培

  日前,全球最大的独立公关公司爱德曼最新发布的2012年度全球信任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食品行业信任度最低。细分行业中,2011年受到“瘦肉精”和“塑化剂”等事件冲击的食品与饮料成为最不受信任的行业。

  回顾2011年中国屡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让人触目惊心。还有什么可相信?我们究竟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早已被国家明令禁止的“瘦肉精”却纷纷出现在中国肉制品龙头企业双汇集团与南京雨润产品中。双汇宣称“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雨润坚持“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但二者产品中均含有“瘦肉精”。

  让消费者更加失望的是,双汇在处理危机过程中,并未把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放在首位。雨润对质量问题的发生也轻描淡写、敷衍了事。3月8日,双汇董事长万隆在全国人大河南代表团的全体会议上进行的12分钟发言,强调的不是如何加强食品安全,而是汇报双汇在“瘦肉精”风波后取得的业绩与争取国家对农产品实行减免税收政策。

  “快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碧生源的广告早已让消费者耳熟能详。但从2006年开始,碧生源就频繁因虚假、夸大宣传涉嫌广告违规。上市前三年,广告违规就多达23次。然而,一边是频繁违规的广告和屡屡爆出的不良反应,一边却是碧生源的销售奇迹。

  不过,在国际知名品牌的食品安全问题中,中国消费者却经常“幸运”免于危机。2011年4月,外媒报道,包括雀巢在内的9种知名婴儿食品含有毒重金属。但雀巢方面表示,报道中所涉及的产品未在中国生产和销售,雀巢在中国销售的婴幼儿食品完全符合中国法规及标准要求,消费者可放心食用。后有研究人员指出,欧洲标准高于国内标准。

  在可口可乐果粒橙含禁用农药事件中,美国FDA的检测仍在进行中,可口可乐中国就表示,“美国FDA已经明确指出,含有极其微量的杀菌剂的橙汁不会导致健康安全问题。请广大中国消费者放心。”事故原因在于从巴西进口的橙汁含有多菌灵。但巴西作为中国第四大橙汁进口国,进口到中国的橙汁却十分“幸运”地绝对安全可靠。

  2011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不能一一列举。从双汇、雨润到康师傅、到蒙牛、再到思念水饺,中国各行业的领头企业究竟怎么了?中国还有多少企业没出问题?还有多少企业具有商业伦理规则?如果连行业龙头企业的产品安全都得不到保证,中国消费者应该信任谁?

  更可怕的是,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缺乏诚信与道德的企业仍可在市场上屹立不倒。是消费者太容易原谅和忘记,还是各监管部门的失职?过轻的经济处罚,有限的舆论批评,对违规行为的行政与舆论监督,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变成了“沉没的监督”。

  在这个信仰缺失、价值观处于真空的时代,一些精英似乎都失去了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但在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没有谁能独善其身。除非您可以享受到一辈子的特供产品。企业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真正的企业需要有企业责任与社会责任,而并非唯利是图。

  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刺痛我们脆弱的神经,更拷问着企业的道德底线与监管部门的法治力量。在一个高歌太平盛世的国度里,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安全危机,反思的不仅是企业自身?我们的国家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反思了?

  正在召开的两会,“食品安全”自然成为了热点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指出,“政府不能把食品安全的事扔给老百姓,政府部门、有关机构一定要尽到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严琦直言不讳地指出,监管不力、惩罚不够、法规不健全等是我国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只有跨越基层监管薄弱、质量失信惩戒、以罚代管、‘九龙治水’这‘四重门’,才能看到希望”。

  关于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加强监管力度等各种言论,消费者听得已经麻木。老百姓需要的不是口号与方法,而是切切实实的行动。

  2011年,对食品安全而言,是不平静的一年,食品安全丑闻频出。但是我们不应该遗忘!谨记以往的惨痛经历,才能让我们吸取更好的经验与教训。

  【金融】

  信用卡“无信用” 市场乱象引发投诉潮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在我国已有25载,此前相对陌生的金融消费维权逐渐成为热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最新发布的2011年投诉情况分析报告显示,去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金融投诉3919件,同比增长3.8%。除了存款、债券外,可称是最为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也频频爆出巨额亏损,甚至血本无归。

  由于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且不断复杂化,消费者在选择比较复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时,容易与金融机构产生争议和纠纷。此外,个别金融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社会各界对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呼声日益增强:“产品有风险,购买须谨慎。”

  记者 郑岚予 发自北京

  在当今这个所有事物都可以被透支的时代,每个人的钱包里都至少有一张信用卡。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如今,我国信用卡累计发卡超过2.68亿张。25年的时间,中国信用卡市场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与此伴生的信用卡市场的各种乱象,让这个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出现了很多“跑偏”的现象,成为被消费者投诉的热点领域之一。

  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末,全国信用卡累计发卡是2.86亿张,平均每5个人的手里就有一张信用卡,但是2.68亿张信用卡背后是消费者的抱怨不断,乱象迷人眼,信用卡在办理和使用过程当中存在哪些问题,消费者又该怎么样降低信用卡的持有风险?在各银行利用信用卡跑马圈地的现在,信用卡维权困局如何破解?

  信用卡发卡市场混乱

  目前,信用卡发展出现诸多问题,就是发展到目前阶段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发卡市场的混乱,消费者张先生举报说根本不能把他说成是营销,只是说是推销,推销的方式就跟卖保险如出一辙,无孔不入。不少人都得到过办信用卡赠送礼品,多办多送的“实惠”,“办一张卡就可以得到礼品,如果不想用,就不用开通,填一张表就可以了。”这是写字楼、商场、街头银行信用卡推销员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这种推销方式扩大了信用卡的用量,但同时带来了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副行长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不少银行向这些收入不稳定的人群去发放信用卡,他们可能重规模、轻质量对客户的授信没有严格把关,而商业银行盲目追求发卡量,对申请人的资信状况不审查或者降低门槛等都会造成了一些信贷风险,将来就会导致银行的还贷风险,银行可能要承担这方面的风险。该副行长续称,由于银行要承担风险,势必采取一系列规避风险的措施,包括像这种不按时还款,不支付,或者拖欠年费的这些消费者,这些行为都会被记入个人信用档案、影响个人贷款、购房、购车一系列的金融业务活动,“在信用卡营销过程中,确实存在个别业务员追求信用卡销量忽略或者刻意忽略了对客户应该承担风险的告知义务。”该副行长说。

  时代周报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客户办理信用卡的时候银行出于冲量一系列的目的,可能还有办卡人员专业素养不够高,只对客户宣传卡的好处,收费便捷,其中有风险可能也鲜少提及。很多人觉得用了之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便会有上当的感觉,“银行方面只管发卡,但服务意识太落后了,”某国有银行信用卡客户对时代周报记者这样评价。

  服务与消费的落差

  此前据媒体报道,某银行信用卡用户郭女士因为特殊原因有3100元晚了4天还款,被按22926元的账单计了328元利息,由此引发了她对“信用卡全额计息”的质疑。郭女士表示,3100元没有及时归还是有特殊原因的,并不是故意拖欠,且仅晚了4天,“如今却要承担22926元的利息,没有道理”。

  诸如此类的投诉几乎每天都占据了各大媒体的金融版面,对银行多收费,少服务的印象也越来越深刻。除此之外,暗含的收费陷阱也渐渐被大家所知。据介绍,收费陷阱主要包括逾期还款年利率高达18%、分期付款免息不免费、在信用卡里存钱再取也要手续费和以上提及的全额罚息等。

  某国有银行总行办公室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坦承:“前些年信用卡市场发力过猛,委实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前述郭女士遇到的问题在各银行信用卡管理中较为普遍,某不具名金融分析师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如果因为短期的逾期消费额度要承担的全额计息方式按照合同法的原则来说,我认为是不太合理的。”但银行方面给出的解释是:“持卡人在办卡的时候签订了这种还款协议,而还款协议对这样的条款有着很明确的标注。”上述金融分析师续称:“消费者绝大多数都不会认真地审慎合同”,即使审慎合同了,“也是银行单方面制订的,难免有霸王条款之嫌”。另有律师建议“对于这种违约金过高造成的损失是可以请求法院或者是仲裁机构给予适当减少的”。

  在利益不断受到损失却维权艰难的情况,消费者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式,其中最为独特的莫过于“信用卡不设置密码”。

  信用卡刷卡安全隐忧

  前些天,微博上疯转一条消息:随着信用卡的普及,刷卡消费的频率越来越高。不过,习惯了凭密码或“密码+签名”来刷卡的你可能想不到—信用卡不设密码其实更安全。

  很多人质疑这条微博的真实性,时代周报记者接连询问了几家银行信用卡的相关负责人,他们对此表示默认。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卡部总经理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几乎所有银行的信用卡章程中都规定,凡使用密码进行的交易,均视为持卡人本人所为。依据密码等电子信息办理的各类结算交易所产生的电子信息记录,均为该项交易的有效凭据。凡未使用密码进行的交易,则以持卡人签字的交易凭证为该项交易的有效凭证。

  也就是说,持卡交易时只要使用了密码,均视为持卡人本人所为,发生的损失银行概不负责。如果信用卡被盗刷,等到持卡人发觉后追究责任,由于使用密码进行的交易均视为持卡人本人所为,所以银行和商家都没有责任,损失只能由持卡人自己来承担。

  但这同时引起了另一些安全隐患。很多商店的收银员很少去比对签名,此外,很多持卡人还担心,即使有比对签名的程序存在,想模仿签名冒充卡主消费也很容易。而且一些饭店结账时,服务员拿走信用卡结账,很多持卡人的信息被盗用,甚至被安装上了盗取卡片上信息的专用设备。

  然而,仍有为数不少的人选择对信用卡不设置密码,原因是一旦被盗刷后“对银行承担责任的态度不信任”,由此可见,信用卡的信用缺失已经横亘在银行和消费者之间,要如何重建这种信任,可能需要付出更多更完善的努力措施。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娱乐圈男神女神当道,个个生的个唇红齿白倾国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为暑期档头一炮,其中隐藏着几枚重磅炸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