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论争 左安门复建将成假古董

2012-07-24 09:12 来源:南风窗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正阳门、太庙、天安门、故宫……依序直列,天坛与先农坛建筑群约略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现代建筑嵌刻其上。这条俗称“龙脉”的7.8公里长北京中轴线正试图寻求更广范围的价值认定,去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北京正式宣布启动中轴线申遗工程。而在它有机会被世界所了解和赞叹之前,国内的论争就已经开始。

  真遗存

  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倒下,古都北京便被置于长达半世纪的任意拆解中。民国初建,正阳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的瓮城相继拆除;接着是崇文门和德胜门的箭楼;50年代起,外城城楼、城墙和内城城墙也逐渐被毁。而中轴线之上的明清建筑也只存留下故宫、天坛、太庙等。当皇城和作为其设计灵魂的中轴线在实体上已经残缺时,是否还具备原初的文化价值,便是学术界首先不能达成共识的一点。

  在媒体近期的广泛报道中,申遗范围可能包含22个遗产点,除了原有的明清建筑遗存,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金水桥、华表、狮子、天安门广场都涵盖其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是此次申遗文本撰写的负责人,在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他刚从举办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俄罗斯归国,对于22个遗产点,吕舟无奈地表示:媒体多少有点误读了他的意思,这只是3个方案的折中,并没有最后确定,只是先按照这个方案进行保护。由于中轴线上的故宫和天坛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们的缓冲区叠加将是中轴线申遗的既定缓冲区、不再扩大,而从南到北的长度也不会改变,在这个范围之内,遗产区的宽度到底怎么划定,专家和国家文物局的意见有大中小之分,大方案可能还会将什刹海和南锣鼓巷的街区囊括进来,小方案则只局限于明清建筑群。

  吕舟本人则更支持大方案,小方案的操作难度小,但并不能阐明中轴线的价值。“中轴线最重要的价值是它所体现的方法,中国人怎么规划和建造一座城市,对于国土和战略地位的理解,以及古人心目中天地人的对应关系都能够得到反映,它承载的是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基本原理,与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思想截然不同。从国内来看,很多城市都有中轴线的概念,但北京是最完整的,并且得到了延续,不是停止于明清。直到现在,它仍然是首都甚至中国最重要的一条线,在现代,中轴线又一次变得重要,所有重大的政治活动都在中轴线上,天安门广场等现代建筑的存在不是对它的破坏,而是一种强化,它反映了真实的时代,贯穿中国文化始终。”

  强调虚体意义和它在当代仍然延续的政治功能,这是吕舟在文本的陈述中,必须向世界阐释清楚的中轴线价值,按照他的判断,一旦正式申请,世界遗产中心的专业咨询机构里面,建筑和规划专家应该能够接受,但文物保护的专家可能会有异议。而这恰恰也是国内学术界的分野:建筑规划派立足于功能和思想的传承,而文保派则严格限定时间源头和空间存在。

  “故宫已经是世界遗产,永定门是新修的,前门是被八国联军炸毁后重修的,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和国博都是新建筑,故宫外面的皇城都已经拆掉了,城墙和城门也已经消失,在这个基础上申遗,肯定有问题。”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晁华山说。

  北京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岗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既然是明清中轴线申遗,就应该有严谨的界定,去掉现代建筑。

  假古董

  在中轴线文化完整性见解分歧下,已经消失的建筑能不能重建,更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2011年初,北京市宣布申遗之前,关于是否复建地安门就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辩,而社会声音更有责难:那将是假古董。

  今年5月去世的泰斗级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当时是支持派的代表人物,他与吴良镛都为早已被拆除的地安门设计了图样,而在文保界中,与罗哲文的地位等量齐观的谢辰生则明确反对。两股同等重要的力量和对交通的现实考虑使北京市最终放弃了复建的想法,不过,中轴线区域辅助建筑的复建则提上了日程,永定门瓮城和左安门的复建已经被列为东城区的保护项目规划蓝图中。

  “我只能把它看成一个文化景观,跟文物毫不沾边,对申遗起不到加分的作用。”吕舟说。在他看来,东城区目前进行的复建式保护与专家意见存在分歧,这与北京市迟迟不能确定申遗时间表也有一定联系。“申遗定了,就要划得很清楚,但是现在没有划定,就不好谈。”

  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明确反对东城区的几处复建,他是北京“名城委”专家成员中最年轻的一位,与郑孝燮、吴良镛、谢辰生、罗哲文等人同列“14人小组”,也就是说,北京的古都风貌何以重现,很大程度上受他们的学术见解和审美取向影响。在给东城区和西城区的意见书中,边兰春提出并不赞成永定门瓮城、左安门等复建项目,与东城区原副区长讨论时,他也当面表达反对意见。“那些辅助建筑能够传递的历史信息远远不够。”边兰春说,是否需要复建,取决于能不能通过物化加深人们的心理感受,也要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关于消逝建筑的重建之争更像是中国文物修复思潮演变的一个缩影,“落架大修”与“修旧如旧”的观念一度占主导地位,基于中国土木结构的建筑独特性大拆大建、原样修复,力求与历史原貌精确一致。而欧洲的建筑修复更强调可逆性,在原有基础上加固时,新旧材料会做出明显标识,并不会刻意做旧。“这是用谦卑的心态来看待文物,修旧如旧就是骗人、是以假乱真。”晁华山说道。“虽然现在还是落架大修,但现在也在向世界普遍的修复理念靠拢,文物等级越高,就越应该保持原真性。”边兰春说。

  因此,当普世的修复观念开始为中国文保的主流所接受时,重建于7年前的永定门在中轴线申遗当口被重新看待,广受批评。而除了观点和理念之争,更有现实利益的纠葛,永定门重建的主导学者王世仁便是较早卷入其中者。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娱乐圈男神女神当道,个个生的个唇红齿白倾国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为暑期档头一炮,其中隐藏着几枚重磅炸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