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官路
担任华东地质学院院长助理组建分析研究中心,让人看到周文斌工作能力强、有魄力。1995年10月,35岁的他被推荐担任华东地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行政级别达到副厅级。
对周文斌严重违纪感到惊讶的,还有李学礼教授。
今年77岁的李学礼,是原华东地质学院院长,周文斌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1960年10月出生的周文斌,父母是技术工人,高中毕业后遇上十年“文革”。
和当时多数青年人一样,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必须经过的一道坎,他到湖南衡阳里仁知青林场开始新的生活。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时,周文斌已是知青队队长,但他仍向往大学殿堂。
周文斌曾在回忆那段生活时说,在林场劳作的他,为了晚上复习功课有照明灯,他主动到食堂里客串“火头军”,每天3点起床蒸饭,休息时便在油灯下自习。
1978年秋天,周文斌考入华东地质学院(现东华理工大学)地质系水文地质专业,李学礼则是当时的系主任。
“他人很聪明、好学,做事儿认真,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品行也比较好。”李学礼回忆说。
基于上述因素,1982年,周文斌留校任教,担任华东地质学院地质系教师。在任教期间,周文斌还考取了李学礼的研究生。
担任8年教师后,周文斌于1990年12月走向管理岗位——华东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系副主任。此时,李学礼已经担任华东地质学院院长一职。
在水工系副主任蛰伏4年后,周文斌开始进入学校管理层,他在1994年12月任院长助理,协助李学礼分管科研、教学工作。
担任院长助理不久,由于学院缺少数据分析中心,李学礼安排周文斌组建华东地质学院分析研究中心。周文斌及时组建的分析研究中心,让李学礼看到其工作能力强、有魄力。
院长助理岗位上的出色发挥,为周文斌在学校领导年轻化过程中赢得了升职的机会。
1995年10月,35岁的周文斌被推荐担任华东地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行政级别达到副厅级。
升职后,周文斌又考取南京大学放射性地质与勘探专业在职博士。“他的研究课题,也是我当时推荐的。”李学礼说。
在授业恩师麾下做了6年副院长后,2001年3月周文斌更进一步,他被江西省委组织部任命为华东地质学院(后更名为东华理工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顶替因年龄原因退休的李学礼。
东华理工模式
“自己省一点,上面的钱要一点,别人的钱用一点,以后的钱用一点”。其中“用别人的钱”,就是多种渠道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41岁时开始掌管一所15000名学生的高校,周文斌首先面临的是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带来的机遇,但东华理工学院陈旧的硬件设备和较低影响力成为机遇的拦路虎。
李学礼说,在他担任院长期间,学校校区面积只有326亩,建筑面积14.4万平方米,校区比较小。
周文斌上任伊始,就开始借着教育改革契机进行校区扩张,谋划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他在东华的口号就是“两年再造一个华东地质学院”。
首先,是在东华理工学院抚州校区扩建南区。而后,为了提高学校影响力,东华理工又在南昌拿下一块地皮。“我们学校是当时江西省内最早拥有两个校区的学校。”东华理工大学经管学院一位退休副教授自豪地说。
“如果是我,我肯定不敢这么干。”习惯稳扎稳打的李学礼说,但这让他看到周文斌改革创新的一面。
李学礼选择稳扎稳打,很大程度上是受困于资金问题。华东地质学院的校名在更名为东华理工学院、东华理工大学的同时,其主管单位也由原来的核工业部直管变为省部共建。但江西省经济在2001年左右并不发达,高校建设资金较为缺乏。这个问题,其实从周文斌上任伊始就困扰着他,并且比李学礼更严重。
李学礼早年留学苏联,很多同学曾在国家核工业部任职,在他退休后,核工业部每年能要到的上千万元资金顿时没了影儿。另因偏居抚州,东华理工得到省里的资金支持也不算多。
对于那段窘境,周文斌曾回忆说:“我在东华也有过一段非常危险的时期,到处开工,到处要用钱。盖教学楼就有24000平方米,但我手上没有钱,动不动工?我咬咬牙说动工,先叫基建队押资,把押资的钱都用掉了。”
“钱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一直纠结着周文斌。
最后,他想出具有东华模式的办法:“自己省一点,上面的钱要一点,别人的钱用一点,以后的钱用一点”。
“自己省一点”主要是学校合理进行资源配置;
“上面的钱”主要是要财政部、国家计委的钱,这些钱应该多去要;
“用别人的钱”就是多种渠道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用以后的钱”就是先到银行把钱借过来,把房子建起来以后很快就能形成生产能力,偿还自然不成问题。
在“东华模式”的指引下,高达五六千万元的东华理工老食堂改造工程,东华理工通过经营权置换社会资本投资,一分钱没花建成。
除了在食堂改造中引入社会力量外,东华理工学生宿舍的建设,也在江西省史无前例地引进社会资本建设。
通过这种模式,周文斌上任一年多时间,东华理工抚州、南昌两个校区面积达到3000亩、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各项建设总投入达到3个多亿。周文斌说:“这3个多亿如果坐等就没有了。通过多种渠道一搞活,最后一盘点,钱都用不完了。”
在打破资金窘境并成功建设新校区后,周文斌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是做不成事的。怎样才能有胆量呢?首先胆量是随着才气走的,其次无私才能无畏。”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