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全额垫资存风险
现在,对于此浩大工程备受关注的资金问题,地方政府解决之道是企业垫资开发。
以太平洋建设承担的25平方公里片区为例,总共需要200多亿元,项目采取“建设—移交”的BT模式,由太平洋建设前期全额垫资。待其全部完成片区内所有荒山的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太平洋建设投入开发的资金将由兰州市政府向太平洋建设集团支付,该公司还将获得9%的利润。据业内人士介绍,兰州市政府的还款资金,很大一部分将来自于把开发好的土地以“招拍挂”形式卖给房地产开发商获得“土地财政”收入。
而在碧桂园的建设项目当中,则采取了土地一级开发、二级开发联动的模式,碧桂园除了要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进行房地产开发。2013年4月碧桂园在土地市场上获得了兰州市“推山造城”项目平整出的首批4宗800亩土地,土地总出让费用超过了1亿元,碧桂园还将为此投资数百亿元。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可以前期很少的投入,取得拓展城市空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拉低城市高房价等多重效果,自然会被地方政府认为是“推山造城”的好模式。但面对未来变化较大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市场环境,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是否具有如此大规模长期投资的实力?如果其资金链断裂,地方政府有无预案保证工程不蹈“烂尾”覆辙苦果?这些问题都值得地方政府警觉。
生态环境保护受考验
工程面对的生态和环保问题同样也受到考验。今年春季,在几场大风之后,兰州“推山造城”工程产生的灰尘飘到了对岸的居民区,许多居民对于这样人为产生的“沙尘暴”非常不满。在公众的抗议声中,甘肃省短暂叫停该项目,要求该项目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民众对于“推山造城”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重新开始担忧。
在国土资源部向相关省区市国土厅下发的《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推动未利用土地规范、科学、有序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将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置于优先地位、结合相关规划和设计,做好地灾危险性评估、水土流失评价和环境质量影响评价。”
但在实际试点操作过程中,包括兰州在内的多地项目确是“未批先建”。兰州“推山造城”工程已经热火朝天地展开了近半年时间,但环评报告仍未通过相关部门审批。实际上在此之前,该工程就是采取“先上车后补票”的办法,在工程开展的过程中才补足手续的不足,这种方式很容易让人们对施工过程中的生态风险和质量安全因素充满质疑。
甘肃省国土厅规划院总工程师孙鹏举认为,西北这样的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差,在低丘缓坡荒滩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各方要充分论证、严密规划,避免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以“推山造城”等方式展开的土地开发过程中,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和质量的监控要严格,否则很可能会存在建成后地面塌陷沉降,局部地区出现水土流失、山洪泥石流的隐患。
据兰州市国土资源局介绍,在5月中旬向社会各界征询意见后,兰州未利用地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已经完成,但目前仍在办理报批手续当中。
循序渐进防风险
据太平洋建设施工现场的指挥人员向本刊记者介绍,目前的该工程施工速度已经比原先预期的慢了许多。在最初的计划里,太平洋建设计划利用半年多的时间完成全部25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整。但直到现在,才完成了大约3平方公里。而这显然与外界的质疑有关。(记者 屠国玺)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