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面
奶业“最严”新政引发四大疑问
6月18日,工信部召集127家奶粉企业开会,发布了“双提”行动方案,要求对婴幼儿奶粉参照药品管理,鼓励乳粉企业兼并重组,提升婴幼儿奶粉质量,提振消费者信心。
6月20日,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布婴幼儿配方奶粉新政(《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了严格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许可条件、采取药品企业GMP认证模式完善审核制度、不得以委托、贴牌、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等多项被业内认为是“史上最严”的管理规定。
业内人士分析称,最严新政下,国内市场上奶企的分化和淘汰将加速上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奶业的信任重建。但这轮“奶业新政”本身可能引发的问题也应当引起重视。
疑问1 严控洋奶利好国产奶?
在《意见》中,对于进口奶粉的包装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严禁进口大包装婴幼儿配方乳粉到国内分装。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中文标签必须在入境前直接印制在最小销售包装上,不得在国内加贴,对无中文标签标识的,一律作退货或销毁处理;同时还规定严格审核报检资料,对进口报检时保质期不足3个月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予受理……
一系列针对进口奶粉的严格管理举措,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是国产奶粉的大好机会。
“新政下国内婴幼儿奶粉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有评论认为,国产奶的春天到了。
奶业分析师宋亮告诉记者,他并不认为此番严控进口奶粉的举措能构成对国产奶粉的“利好”。“毕竟国人对于国产奶制品尤其是奶粉的信任已经被毁坏过一次,重塑信心尚需时日。”他说,“洋奶粉难买,不代表消费者就会乖乖去买国产奶粉。”
宋亮认为,此次国家出台的这些政策措施都有利于规范奶粉市场秩序,实现国产品牌和进口品牌同步整治,最终对于提振消费者信心是有帮助的。但重建信心并非朝夕之功。
疑问2 乳业出现国进民退?
按照工信部提出的目标:将大力推动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争取2年时间培育形成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企业集团,将国产奶粉行业集中度提升到70%以上。
宋亮说:“这意味着不符合发展要求的中小企业将很快出局。”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分析师简爱华表示,“大品牌和专业品牌将是此次整合大潮的主导者。”
此轮行业兼并重组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而兼并潮流也是由中粮控股的蒙牛对雅士利的兼并而开启的。这一趋势,令不少人产生了“国进民退”的担忧。
一位民营乳企人士称:“现在的情况不明朗,企业也在观望,希望政府能够对有实力的企业一视同仁,做到机会均等。”
“与国企相比,民企在资金方面确实有劣势。”简爱华说。“民企可以利用金融工具弥补这一劣势。”
但宋亮认为,除了蒙牛、伊利之外,在国内乳企尤其是奶粉行业,还有几家较为有实力的民企,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一定的市场份额,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被兼并的可能性很小。他说,“除此之外,目前在国内奶粉市场最为活跃的当属OEM(代工)企业,这些企业的性质其实也是民企。”
据了解,此次新政禁止贴牌生产、委托加工婴幼儿奶粉,主要是针对国内一些有生产许可,却无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条件和能力的小企业。对“海外贴牌”的情况,文件中并没有明确禁止。宋亮表示,“有他们的存在,国企想要在短期内占据绝对优势并非易事。”
疑问3 GMP认证模式或致寻租?
对于此次工信部要求奶粉企业在两年内完成GMP认证、对婴幼儿奶粉质量实行药品监管的模式,业内看法也不尽相同。
简爱华表示,“实施GMP认证会从企业的原料来源、生产设施及生产技术等多个方面衡量,因此在推动行业标准化方面有一定作用。”
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国家对药品实施GMP认证管理,但是照样有假药生产。奶粉套用药品的监管,不一定能防止有问题的奶粉出现。”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表示,“单一生产环节执行GMP是没有意义的,必须从原料到使用的全面监控,才能保证产品质量。例如使用环节,今后是否奶粉广告也要纳入监管?这都不明确。”
除了对推行GMP的效果存在争议之外,GMP认证模式可能引发的监管问题也被提及。
1998年,国家推行药品GMP,医药市场随之经历了大洗牌。但与此同时,GMP模式也加重了药监系统的集权和寻租的滋生,大批官员应声落马。
此次乳业GMP计划令部分行业人士担心:若对“监管部门”的监管不能到位,GMP难保不会再次沦为寻租手段。
宋亮认为,奶粉实行GMP认证后,进超市的门槛更高,价格一定会有大的上涨,一些监管方也可能从中寻租。
疑问4 “暂停审批”有违市场公平?
6月20日,工信部副巡视员高伏表示,“目前是做出了两年内不再核准新建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项目的决定。”高伏解释,暂停审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要自上而下推动兼并重组,“如果不是兼并重组,简单意义的改扩建也是不能核准的。”
简爱华认为,从监管层面来看,这一行政措施可以理解。“目前国内婴幼儿奶粉企业的数量百余个,数量明显过多,这也是质量控制的难点之一。”
但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限入”政策有不同意见,“对于现在正想介入的、可能很有实力的企业来说,是不是公平?”
宋亮认为,用禁止新的婴幼儿奶粉企业进入来方便监管,有行政过度干预之嫌,有违市场化本质。“通过提高进入门槛来限制新的进入者,似乎更合理些。” 新京报记者 张泉薇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