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网购新故事与老问题:如何保障消费者权益

2014-03-14 09:37 来源:半月谈网

资料图

资料图

  全国两会深化改革的铿锵之声未绝,又一年的“3·15”已经来临。从2011年开始,“网络购物”便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常客。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不例外,李克强总理在他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充分释放十几亿人口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

  十几年来,网络购物“放肆生长”的速度连身处这个行业的很多人都难以置信。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网购的用户规模达3.12亿人。然而这种恣意的奔跑必然带着“青春期”的隐患,许多与行业质量相关的制度建设在这个“裸奔”的行业身后气喘吁吁。眼下,网络购物在中国内需消费上的疆域日益扩大,如何守住这些成果,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消费者的乐园,需要解答的难题还有很多。

  明天,就是第51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我们习惯性地又会将身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家拉出来“游街示众”,商家厂家惴惴不安或者提前公关,股市券商开始静息观望以求及时应变,消费者扬眉气粗,媒体兴奋狂欢……其实,在我们准备讨论这篇稿件的过程中发现,尽管微信异军突起托出了“朋友圈”消费,尽管电商之间合纵连横日益加剧,然而这些发生在网络购物上的新故事,其矛盾冲突的核心依然是那些老问题。也许当这些老问题都被解决了,“3·15”这个日子也就不会如此特殊了。

  “假货”之辩

  “这是我离开CEO职位前最后一次发布会。我想了很久,什么是我离开以后会非常遗憾,该做而没有做的。阿里巴巴去年(这里指2012年,编者注)的一万亿零售规模未来可能会成为八万亿、十万亿,我不担心,但保护知识产权、打假,如果做不好,它可能发展成阿里巴巴的癌症,甚至是社会的毒瘤。”

  2013年4月23日,在淘宝网快要迎来十周年前夕,即将卸任的马云吐露了自己的“心事”。“淘宝成立快十年了,十年来让我最痛心的是每次买家说我们在上面买到了假货,卖家说我们的产品在你们这儿受到了侵权,其实淘宝是最大的受害者。”马云对记者说,假货并不能带来更多利润,买家流失了,卖家的店开不下去了,这两个后果会要了淘宝的命。

  我们在网购时候,都难免担心会买到假货,但是“假货”究竟指什么?一般说来,你想要买A,结果卖家给了你“看起来像A”的B,这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卖假货的经历,然而现实中的网络购物却没这么简单。

  “北漂”女孩小吴,是千千万万淘宝典型买家之一。“大牌开了发布会,很快就会打出版来,你只要等一阵子一搜,差不多都有。”她对记者所说的“打版”就是国内“山寨”作坊最常见的手段。而且现在的“打版”技巧也越来越纯熟,并不会严格抄袭,而是常常有着“消化吸收再创造”的趋势。它们所提供的更加本地化的仿货,供给着购物网站万千卖家。

  而像小吴这样的年轻人,要买的就是这样的“假货”。他们年轻、有着对自己形象的个性要求,而更重要的,是收入和这要求之间的落差。“流行的款式一年有那么多,从春夏款到秋冬款,你买一件大牌心疼肉疼,穿几天就过气了。”小吴对记者说,“但是你到淘宝,总搜得到差不多的。”对“快时尚”的需求,已成为当代淘猫买家们主动寻求“假货”的一大动力。

  会主动购买“假货”的只是囊中羞涩的买家吗?其实未必。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海口的皮具生产者可以接受非常高端的“私人定制”。一般私人订制的包价格基本都在8000元甚至1万元以上。曾经有客人在厂家订制原价十几万元的爱马仕鳄鱼皮包,厂家竟特地去泰国找没有受过伤的鳄鱼,再由专门的设计师进行设计制作,从缝线到细节都能满足客人的需要。 

  像这种订制的包能满足客人一切需要,连包的身份证明、小票、防尘袋和购物袋都能做全。“连专业人士都看不出来,并且全部加起来的价格连原价的一半都不到。”小敏说。 

  一家利用微信进行营销的店主在其“朋友圈”展出了各种精美的奢侈品珠宝,并注明——Dior时装款套装,合金加亚克力,耳钉项链可以戴着去专柜分不出真假。店主告诉记者,他家的珠宝都是普通仿品,用的材质一般都是银镀白金、锆石等,仅仅是款式上与真品一样。 

  这位店主跟记者坦言,像一款卡地亚的经典款吊坠,仿制品与正品一样采用的是真金真银和宝石材质,价格也要上千元,但是比起正品加了太多品牌附加值动辄上万元的价格还是便宜很多。“深圳这边有很多珠宝加工企业,工艺精湛,再复杂的款都能做得非常逼真。 

  花更少的钱,穿戴更时尚的衣饰。这笔精明算计所伤害的,是中国市场在尊重知识产权问题上的整体形象。据淘宝网所公开的数据显示,2013年通过主动排查,他们删除涉嫌假货的商品达1.12亿件。阿里巴巴集团甚至还有一个名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小组”的常设机构,担任组长的正是集团现任CEO陆兆禧。然而相对于淘宝内现有超过8亿的产品数量来说,他们所能做的努力仍然是有限的。

  主动买假的消费动机和消费需求成为电商网站上假货难绝的重要土壤。这样的现象不仅损害着中国市场、中国电商网站和中国消费者的国际形象,同样是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道路上的顽固阻碍。(记者 张遥)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