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记载“桥户”护桥的故事
小京水村正在拆迁,未来这里将建设凯旋路和公交场站。村内仅存的几所建筑中,有一座庙宇,香火很旺。庙墙外的一堆垃圾旁靠着一块石碑。宋成群说,这块石碑是京水桥存在最有力的佐证。
石碑名叫“荥阳邑矦梁董韩三公德政碑”,立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碑文记载:“京水据郑荥要冲,东西大路为豫陕通衢,公差行旅络绎不绝……”宋成群说,这块石碑记录了一段修京水桥的历史,更揭示出一个奇特的职业:桥户。
根据他对碑文的研究分析,由于当年贾鲁河常常涨水,冲毁石桥,为了保证交通要道畅通,从乾隆、嘉庆年间,官府就立附近居民为“桥户”,专门负责每年修缮京水桥,免除官差税负。当年的“桥户”被指定为宋、谷两个大家族。到了民国初年,这里的梁、董、韩三任县长仍按照前清的规定,让宋、谷两家担任“桥户”。其中的宋家,也就是宋成群的先辈。
宋成群认为,这块碑记录了清代和民国时官方和民间合力为保证豫陕官道畅通而做的努力,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然而,石碑如今却被随意摆放在墙角垃圾堆旁,上面的字迹历经风雨已经开始模糊,随着村庄的拆迁,这块石碑还能保存多久,真是难以预料。
10年奔波只为守住一段历史
2003年,在城市里生活的宋成群回京水村办事,在村里一处污水沟上看到了被当做沟盖的德政碑。
“我当时看到碑文才知道,原来祖上还曾经有过京水桥‘桥户’的身份。”宋成群感叹。他心中产生了一个想法:怎么把这段历史保留下来。
宋成群将碑文拓下来,并根据资料、传说和自己的记忆画出了京水桥图。几年里,他曾拿着收集整理的资料去文物、文化、地方志等部门咨询。2006年、2007年,河南博物院和郑州市博物馆接收了他的国画和拓片,并发证书给他鼓励。郑州市博物馆还曾派人跟他去实地调查。郑州市博物馆馆长张霆记得,当时博物馆想收藏石碑,却因为费用问题没有和村民协商好。
张霆说,这块石碑记载了西流湖这片区域修桥的地理、历史、经济和人文信息,是郑州发展的历史见证。
10年来,宋成群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想法。今年年初,宋成群得知西流湖生态公园正在建设,他就去找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阎铁成,问能不能趁着西流湖公园建设,把石碑放在湖边京水桥遗址处,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
“宋老先生是咱们城市文化的一位守护者。”阎铁成昨天告诉记者,宋成群提出的保护京水村文化的设想非常好,能和正在建设的西流湖公园、城中村改造结合在一起,使已经湮没的历史文化更好地和现代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他认为,在西流湖改造过后的优美环境中保存这块石碑,更能体现这个区域的丰厚历史文明。
记者手记
城市发展中
该如何把根留住
我们的城市在飞速发展,每天都有村庄在消失,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当我漫步在尚未完工的西流湖生态公园里时,既为优美恬静的环境所陶醉,同时又像宋成群一样,觉得缺了点儿什么。
这片湖水曾经是什么样子,这里曾生活过什么人,他们都做过什么事?了解这些的线索大多已经像淹没在西流湖底的京水桥一样,在时间长河中消失,仅仅留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我们在建设新的城市,却失去了以前的记忆。幸好还有像宋成群这样的人,他们在为城市捡拾、收集一片片记忆碎片,拼接成或远或近的影像,让我们能把握这个城市的文化脉络。
虽然他们只是个体,力量也很微弱,但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思考:在城市的飞速发展中,如何留住它的文化脉络,如何把我们的根留住?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