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12名志愿者建免费爱心粥屋 房租涨了仍咬牙坚持

2014-03-04 06:48 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映象网讯(见习记者 夏萍/文)有时候,做公益也需要坚持。不管多苦多累,只要一想到,别人因为得到自己的帮助,困难解决了或者变小了,那也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

  12人协力建爱心粥屋

  ◎时间:2月21日

  ◎“雷锋”档案:免费爱心粥屋的12名志愿者

  凌晨4点起床做爱心粥

  凌晨4点,空寂的巷子里,仍旧一片黑暗。30多岁的张玉华和郭爱霞匆匆忙忙地赶到爱心粥屋。

  张玉华打开门,点火,烧煤炉。“用煤炉熬的粥香,保证粥的原汁原味。”她一边淘米,一边看着煤火。

  6点钟左右,粥熬好了, 冒着腾腾的热气。环卫工也三三两两地走进来了。

  志愿者们有的帮张玉华盛粥,有的帮郭爱霞炒菜,还有的帮环卫工取饭菜。

  “阿姨,昨天怎么没来啊?今天得多喝点。”粥屋创始人之一王瑞寒暄着。

  6点30分左右,几乎所有的餐桌上都坐满了人,东方今报记者数了下,有120人,绝大部分是环卫工。他们一手拿馍,一手夹菜,吃几口,再端起稀饭,喝得“哧溜”响。粥屋里,说笑声,唠嗑声,好不热闹……

  离开时,大伙儿都自觉地把碗筷放进旁边的桶里,再跟志愿者招呼一声:“走了啊,谢谢你们!”

  房租涨了也要咬牙坚持下去

  去年11月10日,12名志愿者自己凑了7000多元钱,以每月350元的价格租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店,在郑州市黄家庵村开办了这家免费粥屋,一干就是好几个月了。

  “绝不让吃剩菜剩饭!”她们每天都在坚持着。听到黄家庵村即将拆迁的消息,粥屋的发起人蒋爱荣和其他志愿者心里非常难受。“我不会让你们少一顿饭。”蒋爱荣曾对着几位环卫工人说道。

  其他志愿者也都默默行动起来,因为考虑到地理位置、房租、便捷等因素,几经周转,他们终于在郑州市广电南路和经三路交叉口西150米路北处,找到了一间3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由于是简易房,水和电都得自己弄。但因为临街,月租2500元。“没事儿,咱们爱心粥屋的档次也在提高啊。”蒋爱荣咬咬牙,准备租下来,她说这个位置拐个弯就是大路,方便环卫工找到,离黄家庵村也近。

  敬老院老人们的期盼

  ◎时间:2月25日

  ◎“雷锋”档案:霍淑珍 65岁 退休教师

  2月25日9点30分 ,霍淑珍刚到郑州慈济敬老院,老人们就立刻迎了上来,她几乎每周都来这里“串亲戚”。

  霍淑珍把带来的香囊一一送到老人们手里。她来到一位痴呆的老大哥面前,还没等她说话,老大哥就有点责怪地说,“你有多长时间没来啦”。口气中的“不满”,在身边人听来,更多的是对霍淑珍的挂念和期盼。

  霍淑珍眼里闪着泪花,急忙哄着:“就是,就是,这些天我来得少了,以后常来,常来看你。”她知道,老大哥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亲人。说罢,霍淑珍发现老大哥牙龈出血,她赶快细心地用棉签给他擦干净,试着喂他喝口水。

  中午,霍淑珍陪着老人们简单吃过饭,就开始在每个房间里不停地忙活,整理花草和盆景,边打扫卫生边和老人们聊天。

  “陪他们唠唠嗑,照顾下他们,我做不了太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就好了。” 霍淑珍说,她已做了10年志愿者,不但不感觉累,反而觉得生活充实了很多。

  之前一个月,霍淑珍因生病住院,暂时不能去敬老院。一位一直等着她的老大哥得知她生病后,立刻打电话责怪她:“你生病住院怎么不通知我们?我们就是你的亲人,你把我们当作亲人,我们也早把你当作亲人了。”

  每当想到这些话,霍淑珍就非常感动。她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写着:“老人们对我那么亲,就是对我做志愿服务最大的回报,我愿意一直做下去。”

  记者手记

  做公益

  需要的不仅是一颗爱心

  这几天,我一直跟着这些“雷锋”做志愿服务,被感动着,也被激励着。其实,做公益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只要有一颗爱心就够了。有时候,需要承受委屈,需要我们付出比平常工作时百倍的用心。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霍淑珍老师在笔记本里写下的一段话:“能为社会继续做出贡献,能帮助别人,是自己更高层次的快乐,身心更愉悦。其实做义工,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床上,打开我的‘爱心时间存折’,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我做义工的项目和时间,想到通过自己的付出使一些人生活得到一些改善,或者使一些人生活得更加美好,我的内心就得到了极大满足,很有成就感,惬意极了,疲劳一扫而光。每当想到这些,内心就会满足,无愧,平静 ,充满力量。 ”

  是啊,无怨无悔地付出,默默无声地坚持,他们快乐了,我们也快乐了,这或许是对“雷锋”精神的另一种诠释。

责编:刘睿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