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频发谁之过

2016-12-22 10:34 来源:映象网

  近日,一段校园欺凌视频在网上热传。校园暴力问题又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笔者就校园暴力的特点,原因和防范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校园暴力事件的特点

  (一)低龄化趋势明显。据媒体报道统计,校园暴力事件中,初中生占42.5%,高中生占32.5%,大中专院校占比22.5%。而且“女生暴力”在近年发生事件越来越多。

  (二)罪恶程度加大。校园暴力事件已不再是学生间的辱骂行为,摩擦打斗等轻微案件,团伙性暴力事件频发,施暴手段出现“恶毒”“残忍”的特点。“网络暴力”流行,施暴者将施暴过程拍照、录像,并将其上传网络“炫耀”,加剧了受害者的心理创伤。

  (三)事件燃点更低。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甚至看不惯对方的形貌、行为就发生欺辱、殴打的行为。据调查显示,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比例居首,“钱财纠纷”、“情感纠葛”分别占17.5%和15%,另外有7.5%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发。

  二、校园暴力出现的原因

  (一)暴力文化泛滥。当前社会暴力文化通过大众传媒如电影,书刊,网络游戏等广泛传播,形成一种效应场,在暴力的文化氛围中,一些人通过与暴力文化经常性互动感应,逐步形成犯罪的心理倾向。这些尤其对青少年影响最大,使得青少年不自觉模糊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极易出现行为偏差,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发生。

  (二)心理成长不健康。青少年心理发育、心智发展滞后,是非观念、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面对学习压力、亲子关系紧张、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在得不到正确引导、排解的情况下,往往会采取对社会厌烦情绪,从而采取非理性甚至暴力的方式进行宣泄,导致暴力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三)家庭学校教育失衡。学校过于重视知识教育,轻视法制与规则教育。父母疏于管教,常年外出打工,或父母离异,或是父母有一方甚至双方有犯罪前科,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发展。家庭、学校不能及时指出问题,导致程度加深。

  三、防范对策

  (一)净化社会环境。遏制校园暴力,需要全社会宣扬正确的道德价值体系,给在校学生一个洁净美好的成长环境。公安、教育等部门要积极开展校园及其周边的治安环境整顿,对校园周边的娱乐场所、网吧、文化用品店等进行治理整顿,对违法违规经营场所予以取缔。电信及网络信息管理部门,新闻和广电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含有暴力、低俗等有害内容及时查处,确保青少年接触不到越界产品。

  (二)加强教育引导。“遏制校园暴力,需让教育丰润起来”,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在心智上也有很强的可塑性。对父母、学校而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的教育之中,不断增强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青少年正确的认知观念和法制观念,同时不断提升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加强对“问题少年”的管控和改造。青少年暴力事件,往往有频发性,如果能“抓早,抓小”,及时纠正,就能将其遏制在萌芽阶段。公安机关在日常警务活动中,要加大对校园治安管控的力度。在处理暴力事件时,在惩罚的同时,着重教育、转变青少年的暴力思想倾向。对重点人员,特别是性格孤僻、人格缺陷、行为反常的人员加强控制管理,并与其父母、所在学校及时沟通,掌握其思想动态,做到处理一起事件,教育一批青少年。

  总之,校园暴力是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控制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建立共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才能为学生营造安全、祥和的学习环境。(宁弘扬)

映象网·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扫一扫关注“映象网南阳频道”公众号

责编:张亚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