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福泉:驻村干部“三板斧”开启桂花村脱贫新征程

2018-08-13 14:38 来源:中国日报网

  夏秋之交,贵州福泉市牛场镇桂花村一条条新建的水泥路在阳光下折射出银白色的光芒,小孩们骑着新买的自行车在路上自由驰骋;山风轻抚后的山坡不时浮来阵阵瓜果的清香,一颗颗金黄的梨子躲在绿叶间偷偷地吮吸着阳光;村民们趁着农闲时节硬化自家院坝、完善村寨里的公共基础设施、编织斗笠……山村里一派勃勃生机。

  在这一幅欣欣向荣景象的背后,凝聚着众多驻村干部的辛勤汗水和心血。这些驻村干部中,就包括了来自福泉市安监局的驻村干部刘祖杰。刘祖杰是桂花村驻村工作组的副组长,自2018年3月福泉市开展集团化帮扶以来,他因公废私,长期驻在村中,和他的团队探索出脱贫攻坚“112”工作模式,通过聚人心、兴产业、“五改五化”这“三板斧”披荆斩棘,引领当地群众逐步走出贫困,开启了桂花村脱贫致富的新征程。

凝人心 聚民心 干群齐力战脱贫

  桂花村全村辖21个村民小组,共1559户5740人,作为有着脱贫任务的非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3户721人(已出列71户275人),贫困发生率7.7%。

  初到桂花村,刘祖杰了解到桂花村面广人密,贫困发生率高,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繁重且工作人员少的实际情况后,有着多年乡镇工作经验的刘祖杰意识到想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必须得让干部队伍形成工作合力,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出干部帮扶的最大力量。刘祖杰这一意见的提出得到了所有驻村队员以及村支两委、驻村第一书记的认同,大家一起制定了“建好一支队伍”、“完成一个工作目标”、“抓住两个关键点”的“112”工作思路。队伍是关键、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是最终目标、“五改五化五引导五教育”和产业发展是工作载体。有了明确的工作思路,在刘祖杰的提议下,桂花村将驻村队员、驻村第一书记、村支两委整编为一个团队统一调度,并对辖区内21个村民组实行了网格化作线管理,切实做到每名队员包保到组、责任落实到人,避免了“吃大锅饭”、“一拥而上”等现象,极大地提高了帮扶工作效率。

  “战友”一词是军人间亲密的称呼,代表着患难与共的深厚情谊。在桂花村,刘祖杰和队员们以战友互称,他们吃在村部,住在村部,干在村里,互相帮助,砥砺前行。白天,他们各自坚守阵地,入户调查、讲解政策、处理纠纷……晚上,他们相聚在村委,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探讨下步工作的有效开展。扶贫5个多月来,团队内没有人红过一次脸,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他们都知道唯有“拧成一股绳”,才能拉开脱贫的大门。

  为了进一步凝聚民心、民力参与脱贫攻坚,刘祖杰和他的团队找准关键人群,从党员、致富能手、乡贤、贫困户这四类人员入手,先后召开院坝会、党员及代表会、乡贤会共计30余场次,充分发挥党员、致富能手、乡贤的带动示范作用,使他们在思想、资金、技术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从而在思想上解决了当地群众“等一等”、“站一站”、“看一看”的惰性,进一步汇集了脱贫攻坚的人气,鼓舞了群众脱贫的士气。

兴产业 共致富 利益联结贫困户

  尽管刘祖杰在驻村前有过充分心理准备,但当地村民以传统种养殖为主要产业,个体生产经济收入低,没有规模化、集约化、订单式农业产业支撑,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现状令他感到产业发展不容乐观。

  产业是带动贫困户摆脱贫困最有效的途径。经过村里反复讨论,村里决定由村干部带头成立合作社,以村社合一的形式在独田组种植中药材头花蓼,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贫困户也可以流转土地,在社内务工等方式获取收益。项目很快落地,前期的头花蓼长势良好,可长到2寸来长的时候,连续的干旱缺水,导致300余亩头花蓼苗全都枯死,满心的企盼变成了泡影,看着满地枯萎的头花蓼,刘祖杰和村干部们久久立在地头沉默不语。心痛之余,刘祖杰和村干部们第一反应是“不能让群众利益受损”,于是在刘祖杰的主导下,合作社及时调整种植产业,将原本种植头花蓼的土地改种辣椒,有效化解了这场因气候酿成的种植危机。

  有了这次惨痛的教训,在农业产业调整上,刘祖杰更加小心翼翼,发展什么?如何发展?销路怎么办?经常让他整夜辗转反侧。

  走访调查中,刘祖杰发现,在哨门口组有一片400余亩的废弃梨园,由于梨树老化,加上缺乏精心管护,梨园年年亏损,使得20余户种植户(其中17户是贫困户)丧失信心,果园内杂草丛生,一幅衰颓的荒凉景象。得知原因后,刘祖杰请来了农技专家,查看了果树病因,并组织种植户现场向专家取经,对已经老化的果树进行了重新嫁接,作了品种改良,还给予果农农资、化肥等方面的扶持。经过精心培育和悉心管护,当下,梨园内一片金黄,硕大的果实沉甸甸地挂在枝头,丰收在望。

  “感谢刘组长请来了专家为我们讲解种植技术,以后我家的20亩果树再也不会荒废了,种植也越来越有信心,从目前果子的长势和价格来看,今年收入应该在3万元以上,脱贫没问题。”贫困户杨小松感激地说。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初,刘祖杰和队友们为了解决群众产出后的销路难题,队员们开设了集体账户,自愿将每个月的驻村补贴纳入账户内,并形成决议,年初谁劝导群众种植的农产品,如果没有为群众找到销路,让农作物烂在地里、堆在家里,经过核实后就扣谁的驻村补贴用于补助群众的损失。这一举措,展示了队员们帮扶的信心和决心,有效实现了驻村队员的自我加压,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目前该账户已累积资金近5万元。

  今年,在刘祖杰和团队的共同努力引导下,全村共实现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307.8亩,其中:中药材105亩、辣椒700余亩、蔬菜91亩、高粱621亩、刺梨480亩、魔芋50亩、油茶15亩、退耕还林150亩(经果林),引入或成立多家种养殖合作社,截至目前,辖区内14家专业合作社处于正常运营中,利益联结贫困户65户171人。

  对于下步产业发展,刘祖杰表示,将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蔬菜、中药材、辣椒等种植业,培育和壮大当地特色手工艺品加工业,不断探索发展梨产品深加工、林下鸡养殖等产业,着力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让贫困户早日摘下“贫困帽”,将桂花村的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

重整治 强疏导 乡村环境新面貌

  “这里原本是条小路,以前下雨路上全是稀泥,容易摔人,现在这个路修通了,大家都很方便,走哪里都不沾土不湿鞋,车都能开到家门口,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么一天!”69岁的村民莫安国说。

  据兴寨组组民介绍,原本兴寨组的通组路只有两尺多宽,是一条令人“毛骨悚然”的“水泥路”,上坡湿滑,低洼一点的全是烂泥凼,给村民们的出行,孩子们的上学,山货出山都造成很大的困扰,修建一条宽敞的水泥路是村民们期盼已久的事。

  工作组驻村后,按照五改五化五引导五教育推进十在乡村的要求,迅速开展相关工作。兴寨组通过前期的院坝会、党员会的思想疏导,村民们内生动力得到激发,大家纷纷出资、出物、出力建设美好家园,可资金依旧不足。刘祖杰得知情况后,主动回到原单位以及西南水泥厂、太平洋保险公司游说,获得了资金和建材上的帮助。美化、硬化工程实施后,刘祖杰便一头扎进群众中,与村民们一同撸起袖子,冒着酷暑,修路、硬化院坝、村寨美化……干得热火朝天,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

  “刘组长没得架子,成天和我们在大太阳底下一起干活,到现在已经和我们干了三个多月了!”村民莫安品说。

  道路修好了,看着由自己和乡亲们一手打造出来的公路、栅栏、文化墙和乡亲们幸福的笑容,刘祖杰觉得一切的辛勤付出都是值的。

  村里的哨上组与其他县接壤,距离村部较远,群众对相关扶贫政策以及“五改五化”了解存在盲区。为此,刘祖杰和村组干部先后7次来到该组,通过召开院坝会、入户宣讲等方式,为村民们耐心细致讲解相关政策和思想上的疏通引导,最终,“五改五化”等工作在哨上组得了到顺利实施。

  截止目前,桂花村已完成改厕8户、改电41户、改水2户、改圈4户、改厨70户、院坝硬化58户、屋檐沟58户、村寨通道硬化816平方米、联户路硬化750平方米,组组通道路硬化4.53公里。一面面内容丰富、催人奋进的文化墙雅致地呈现在村前屋后,一列列栅栏如等待受阅的士兵竖立在路旁,假山、凉亭、文化广场、清风、稻香……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已经展开,桂花村村容村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舍小家 为大家 因公废私书华章

  尽管驻地离家只有40分钟的车程,但驻村5个多月来,刘祖杰却很少回家。作为家中的独子,他把行动不便的母亲托付给同样年迈多病的父亲,每次打电话给父母,父母都对他说家里一切安好,让他安心工作。作为一名孩子的父亲,5岁的儿子生病住院了12天,他尽管请了护理假,陪着孩子打点滴,但贫困户的一个电话让他毅然回到了脱贫攻坚第一线。在“五改五化”工作中,自己的双脚崴了,晚上回到宿舍用温水简单处理后,第二天照样咬着牙走村串户。

  在刘祖杰看来,身为驻村工作组的一名成员,他的“战友”们需要他,众多贫困群众需要他。作为一名有着17年党龄的党员,在小家与大家之间,他选择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事业中,让自己的担当和作为配得上“共产党员”这个响亮的称呼,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书写无悔壮丽的华章。

责编:张迪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