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时代的市场信任

2014-02-14 16:14    来源:凤凰财经

  在快递员们一阵日夜兼程、风里来雨里去的忙碌之后,相信绝大多数在“双十一”小试牛刀或一掷千金的人们都已收到了辛苦“抢”来的宝贝。当硝烟渐散之时,一如往年,有人在意犹未尽中期待明年再战,也有人在愤懑之余扔下一句“别了,‘双十一’”。

  市场上的人心向背,最终还得根据实实在在的交易量来判断。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1月11号零点过后一分钟内1370万用户涌入天猫,全天成交额超过350亿。与之类似,京东、苏宁等网购平台在“双十一”当天的成交额也都大大高于平日。

  短时间内完成海量交易是营销策略和技术发展的成功,但更深层的原因是,网购已走出最初发展阶段面临的信任缺失困境,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当作一种可信赖的购物方式。如若不然,恐怕电商们玩得再起劲也只能感叹: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虽说相对低廉的价格和及时配送都是网购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信任机制的建立才是触发连锁反应的催化剂。没有信任,人们会在低价面前犯嘀咕;没有信任促成的足量交易,再好的物流系统也无用武之地并最终停转。事实上,在最初阶段,人们之所以在网购面前踟蹰不前,因为他们很难相信,与陌生人的交易能在既不见物也不见人、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达成。

  信息公开能产生行为约束,而行为约束是信任关系的基础。事实上,人们更信任透明度更高的人或机构的原因在于,它们通过信息公开实现了更好的自我行为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几年来,被极大强化的信息公开对于网购的快速发展居功至伟。

  商品信息、销售信息和评价信息是网购信息公开的三项核心内容。首先,便利的图片(包括视频)展示功能,可以把商品的具象信息传递给买方,一些商家还鼓励消费者充当模特,将自拍图片传到网上,试图达到“有图有真相”的效果。虽然只是看得见却摸不着,但对于很多商品的购买决策而言已经足够。其次,标出每件商品的销量数据,公布市场投票结果。消费行为学的研究表明,这个数据对人们的消费决策有很大的影响——人们通常会认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最后,公开评论信息,极大化“口碑”影响。随着各大网购平台制定公平、严格的评价管理制度,评论信息的可信度有了质的飞跃,对买卖双方(特别是卖方)形成了有效的行为约束,市场信任的建立、提升有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说,以降价为神器的“双十一”会遇上审美疲劳;也有人说,消费体验上的先天缺陷是网购难以突破的天花板。这些说法都没有错。但是,前者既忽视了有足够多的人对价格足够敏感,不会拒绝物美价廉,也忽视了“双十一”可以做出调整甚至改头换面;后者既忽视了讲究体验的消费只是人们全部消费中的一部分,也忽视了未来科技发展可能给体验方式带来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忽视了线上、线下交易成败的关键都在于谁能以更可信的方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市场交易讲究的是你情我愿、用钞票投票。愿意则参与,不愿意可另寻去处;觉得划算就成交,否则扭头便走。从这个意义上说,“双十一”的红旗能打多久?马云能否赢得和王健林的赌约?不可知,但尤可期。

责编:刘紫霞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