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映象网首页
上市公司扎堆买银行理财品 61家掷近80亿

2013-07-01 09:26: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6月以来上市公司发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共计209条,涉及上市公司112家左右。其中中小板约70家,为去年同期8.8倍。如果算上5月份,今年两月相加为去年同期的7.7倍。

  在这些发布公告的公司中,南都记者选取了购买理财产品只数较多且公布信息较详细的61家上市公司,6月以来合计向银行理财产品输血近80亿。

  在钱荒与季末考核的双重压力之下,不少银行抢发理财产品进行揽储,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水涨船高。而囿于国内投资渠道较少,或没有合适的投资项目,上市公司“闻机起舞”,将大量“闲置”资金,频频砸向银行理财产品,从而也触动了广大投资者的敏感神经。不乏业内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忧虑,担心上市公司紧急输血资本市场的同时,造成实业经济贫血。

  上市公司紧追银行理财产品

  进入6月份,资金面呈现高度紧张状态,连日来资金利率不断创下新高。虽无证据显示,上市公司扎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与近期爆发的钱荒有直接关系,但据南都记者观察,钱荒当口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热情明显高涨。

  据南都记者不完全统计,6月以来上市公司发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共计209条,涉及上市公司112家左右。其中中小板约70家,为去年同期8 .8倍。如果算上5月份,今年两月相加为去年同期的7.7倍。

  在这些发布公告的公司中,南都记者选取了购买理财产品只数较多且公布信息较详细的61家上市公司,6月以来合计向银行理财产品输血近80亿。在钱荒当口,上市公司扎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无疑充当了造血机一角。

  显然这股热情并未熄火,仅6月28日一天就扎堆发布多达12家。

  从具体公司来看,有些额度颇为可观。6月28日,怡亚通公告董事会同意全资子公司上海怡亚通购买低风险型银行理财产品,累计总量不超过人民币10亿元。富安娜公告同意增加自有闲置资金投资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额度至3.1亿元。

  6月27日天奇股份公告合计使用不超过人民币4 .7亿元的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短期(不超过一年)低风险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长高集团公告同意公司使用超募资金不超过1 .7亿元、自有资金不超过5000万元,共计2 .2亿元择机购买短期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天顺风能公告公司使用不超过2亿元人民币自有闲置资金投资安全性高、流动性好、有保本约定的银行理财产品。

  而此前额度较大的有,6月17日,众生药业公告同意使用不超过人民币2 .5亿元的闲置自有资金购买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及使用不超过人民币3 .9亿元的超募资金购买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共计6 .4亿元。6月21日,金螳螂公告合计使用不超过人民币3亿元的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短期(投资期限不超过一年)低风险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并授权公司管理层负责办理相关事宜。

  佳悦通投资运营总监龙树河对南都记者说,“很多上市公司募集了大量资金,但囿于投资渠道较少,或没有合适的投资项目。而在钱荒与季末考核的双重压力之下,不少银行抢发理财产品进行揽储,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随之走高,是上市公司获利的轻松途径。因此最近频现上市公司扎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热衷理财与违规理财同行

  上市公司如此热衷于银行理财产品,无疑与近期特殊的市场状况有关,银行理财产品高涨的收益率是重要吸引力。

  从投向的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来看,多集中在4%-7%之间。少数产品年化收益率仅仅高于2%。比如通达动力就购买一只无固定限期的保本浮动收益性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只有2.3%。以及浙江美大购买一只12天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最高年化收益率2 .7%。不过亦有不少上市公司选择较高回报率的理财产品,如英飞拓购买的一只15天保本浮动收益型年化收益率为7%;千红制药购买的一只34天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7.39%。

  从南都记者观察来看,兆驰股份是一家比较热衷于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司,它的收益到底几何,或许是个参考样本。南都记者根据其公告统计,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8日,兆驰股份使用自有闲置资金12 .6亿元,购买共计12只保本浮动收益、封闭式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保证收益型结构性存款等品种的银行理财产品。预计收益为5746 .7万元,截至目前已有7只产品到期实现2949.36万元收益。

  不过并非所有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都能从容前进并有利可图。方兴科技因违规操作,落得人仰马翻。安徽证监局免除了关长文董事长、董事职务,且免除日起1年内不得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职务或实际履行上述职务。另外,对总经理兼财务总监陈阿琴、副总经理王永和予以警示。

  缘起6月15日,方兴科技动用总额5 .8亿元的募集资金签约购买两种理财产品,但未履行董事会决策程序及信息披露义务。关长文在上述违规行为中,擅自要求和批准使用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并且不履行董事重大事件报告义务,对此负有主要责任。

  实际上,这是继去年底,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以来,首家因动用募集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违规而被处罚的上市公司。

  或造成实业经济贫血

  虽然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确实能增厚上市公司业绩,但根据南都记者采访情况看,业内人士对这一现象褒贬不一。

  万联证券研究所所长傅子恒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实体经济的日子不好过,整个大经济环境景气度不够。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是提高闲置资金使用效率的重点方向之一。在资金成本高企的情况之下,充分利用闲置资金可获取正常资金收益之外的超额利润。从这一点来看,傅子恒是赞同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以最大程度实现资金价值。

  傅子恒亦补充说,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银行理财产品本身有风险,此外,还有监管层或出台政策整顿金融秩序等不可控风险,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并非一本万利。

  财经评论人士皮海洲则不太赞同这一行为,其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募集到的资金应该放在实业发展上。”他认为,一个公司融资成功了,但资金没有用到原募投项目上,或者之后变更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弄虚作假。而且“上市公司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一旦出现风险最终是由投资者来埋单”,这是对投资者的不负责任。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则干脆认为,“应该禁止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该分析人士认为,虽然一些上市公司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而且收到了预期收益,这并不能证明上市公司的真正实力。在扎堆购买理财产品之前,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只有4%-5%的预期收益,和实业能够带来的盈利相比差远了。“这样的公司,投资者就应该更加谨慎。主业都做不好,靠副业如何生存?”

  龙树河亦表示担心,称虽然上市公司资金用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能赚到不错的收益,而且使得资本市场呈现繁荣之势;又因为投到了银行理财产品上,目前来看,投资风险相对较小,暂时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投资风险。而相对来说,实业或者项目投资引发影响会比较大。上市公司吃到“钱炒钱”甜头,不免会继续“发扬光大”。这样问题就来了,实体经济必然得不到有效支持而“贫血”,由此造成两者不平衡,最后导致实体经济出现问题。

  (记者刘国珍 任诗然)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0条)

      发表评论

      映象网>> 理财频道>> 正文

      最新消息

      热点关注

      新闻|财经|娱乐|女性

      教育|旅游|图库|社区

      帮助 - 广告 - 友链

      导航 - 收藏 - 顶部

      映象网手机版:hnr.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