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夏邑宫灯: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 2016年03月21日 18:18

  • 来源:映象网-新农村频道

  宫灯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但凡有个喜事儿,必须大红灯笼高高挂。尤其在夏邑,每到逢年过节,宫灯亮满全城,半月不熄甚是壮观。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夏邑的宫灯不光点亮夏邑县城,还挂上了天安门城楼,挂进了人民大会堂。

  这里是夏邑县的火店镇,全镇的5万多的乡亲里中有3万多人从事宫灯的加工制作。从这条路运出去的宫灯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唐人街;走进火店,这里既没有宽敞的厂房,也没有高松的烟囱。但据说乡里是 “家家有工厂,人人生产忙”。被誉是为夏邑的“小温州”。

  传统的夏邑宫灯有60多道制作工序,步步考究,马虎不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上下匀称,撑合自如。主架有两根铁质支撑杆、底座、和24或30根竹条组合而成。两根支撑杆上安装有弹簧卡片,当灯笼撑开时起固定作用。

  古法制作宫灯所用原料及其讲究,竹条必须是蒸煮过的才能即不生虫又经久耐用。灯笼表面的绸子也必须是来自杭州的桑蚕丝丝绸,老师傅说,这种蚕丝的绸面每当灯光透过可以清晰的看到晶莹的纹理感。而且即使放上几十年也依旧通透。

  火店人制作宫灯由来已久。据村里几位老人讲,传说刘邦在芒砀山率民众起义时就认识了火店乡一位制作宫灯的能工巧匠。每打一次胜仗,刘邦便命令他制作大红宫灯挂在军营内外,以示庆祝。刘邦统一天下后,没有忘记大红宫灯给他带来的吉祥,更没忘记那位制作宫灯的高手,随后将他招进宫里封为御灯师。

  后来,朝廷官员也竞相效伤,在自家门口挂上宫灯,作为镇宅保平安的喜庆吉祥之物。这位能工巧匠过世后,他们的子孙回到家乡火店,秉承祖业,招收了许多徒弟,专门开了宫灯作坊,生意十分红火。自此,灯笼开始成为普通群众的生活用品。这门手艺也造福了这方百姓。

  3月17号至3月23号,每晚8:25分,新农村频道《这里是河南》栏目,将为您呈现不一样的《夏邑映像》。如果您不小心错过了精彩节目,还可以在次日的6:00和10:25分收看重播。《这里是河南》带您认识不一样的老家河南!

  

责编:刘天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