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曾经,这里是显赫一时的“明星楼”,里面住过不少省部级高官,同时还是机关办公室。如今,楼房早已辉煌不再,还被贴上“危房”的标签,里面挤满了在郑打工谋生的人。
曾经,这里是显赫一时的“明星楼”,里面住过不少省部级高官,同时还是机关办公室。如今,楼房早已辉煌不再,还被贴上“危房”的标签,里面挤满了在郑打工谋生的人。
郑州市纬二路某商业银行旁,穿过一条小巷,保留着苏式设计、砖木混合结构的楼房映入眼帘。楼房建于上世纪50年代,曾经住的是政府公职人员,而今仅剩寥寥几户老住户。
昏暗的楼道里摆满旧家具、硬纸箱,各色人等租住于此,或为梦想“蜗居”,或期待逃离,或将此视为温暖的避风港……
“明星楼”光环不再
老张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至今,他与老母亲、妻儿仍住在青砖盖成的老楼里。
“这就是当年显赫的‘八角楼’,也是‘明星楼’。”老张呷了一口茶,将老楼的故事娓娓道来。
1952年,河南省会迁至郑州,约两年后,纬二路政二街口附近,紧邻水利厅和司法厅,由苏联人设计的“八角楼”拔地而起,其风格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卷檐,又有明显的苏联风格。
老张说,这些房子属于河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是不折不扣的公房,“当年,楼里住的都是省部级高官,还有办公室和宿舍,住的至少也是公务员。”
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原住户渐渐搬离,这种采光差、缺少卫生间和厨房的老房子大多被租出去了。
当年“明星楼”的荣耀已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暂时遮风避雨的容身地——卷檐几近坍塌,楼道昏暗无光、堆满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