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讲述重庆劳教往事:整日劳作 工伤反加刑

2013-11-19 07: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劳教往事:

  每月8元钱的报酬

  2011年4月21日,黄成城因为一句含义不明的网络言论被送到重庆市西山坪劳教所,5月6日到了该劳教所五大队二中队。

  最开始黄成城在劳教所从事机械加工中的打毛刺工序,将摩托车发动机机壳的压铸件夹在工作台上的虎钳上,手工用锉刀把各个零件边缘的毛刺打磨干净。

  劳教所的另一个项目是生产摩托车的启动电机。因制造启动电机两侧的盖子要用到数控车床,被劳教前有过开数控车床经验的黄成城,被分配去开数控车床。

  数控车床的使用看起来十分简单,没有液压夹具,依靠人工手扳将工件夹紧。但如果工件没有夹紧,在车刀刚好触碰到工件时高速旋转,就会飞出来砸在人身上,十分危险。

  黄成城回忆,在操作数控机床时,零件多次飞出,有一次甚至将一块很厚的有机玻璃砸碎,幸好没有砸到自己身上。为此,黄多次向劳教所和企业老板提出装一块钢丝防护网,最后却不了了之。

  “每天的任务很重,我不得不加快速度,在危险和效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下达的任务没完成则有可能面临惩罚,轻者没有休息时间,重者罚分加刑,或者关小黑屋,甚至不给饭吃。”黄成城说,在劳教所做事时最怕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故,如果发生事故,不但没有赔偿,反而可能有麻烦,大部分人会被扣上“抗拒劳动”的帽子从而加刑。

  黄回忆,在西山坪时就有一名劳教人员因为发生事故手指被轧掉,最后还被定性为“自伤自残逃避劳动”。

  “在劳教所,一天11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劳动,劳教人员一个月发放8元零花钱。”黄成城称,这每个月8元的“工资”并不是发放现金,因为在劳教所里人民币是违禁品,一旦被发现持有现金就会增加劳教期3个月。

  被改变的人生轨迹:

  生意和工作都回不去了

  21个月对于一个自由的公民来说,也许是一晃而过,而对于被劳教的黄成城们来说,21个月足以改变其人生轨迹。

  黄成城说,自己在21个月的劳教期间,首当其冲的打击是来自心理上的。

  2011年4月21日,相关部门将黄成城从重庆市渝北区劳教转运站转移到重庆市劳教所第九大队。在九大队的半个月里,黄成城说自己每天遭受着“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摧残”,“目的就是让我们这些劳教者在意识上从一个社会人变成一个集体人,必须绝对服从教官的指令。”

  经过半个月的“驯服”,黄成城被送到五大队,开始无休止的劳动。每天从早上6点开始干活,中午11点50分下班,12点半吃完饭后继续干活到下午5点50分。工期忙的时候,晚上一般加班到9点才能休息。

  高强度的劳动十分辛苦,冬天的时候,黄成城穿一件背心,干完活后背心能拧出汗水来。

  2012年12月17日,黄成城的劳教决定被重庆市劳教委撤销,他重获自由。从此,黄成城走上了维权之路。

  经历了一年多的努力,黄成城已经拿到了10万元的国家赔偿;与此同时,他还向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赔偿诉讼。

  “由于我坚持通过法律手段维权,反而受到了相关部门的不公平待遇。”黄成城表示,这一年多来,自己多次奔走于劳教委与法院之间,诉求不仅是要求经济赔偿,更重要的是要求相关部门公开道歉。

  10万元的赔偿在黄成城看来,是远远不够的,劳教经历让他身心俱疲。出来后不仅生意和工作都没有了,就连旁人看他的眼神都有了微妙的变化。

  还让黄成城无法释怀的是,自己在网络上的微博账号俨然成为了“转世党”,“我还是会偶尔上网,通过微博发布自己维权进程与劳教期间‘教友’的遭遇,但每过一段时间,我的账号总是被查封。”

  记者查阅黄成城微博账号,已是名为“黄成城28世”。

  重获自由后的一年多里,黄成城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妻子于今年10月2日生下了宝宝。

  记者清晰记得,黄成城于2012年12月18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感慨:“我们几个牺牲了自由没有关系,但我们希望可以推动劳教制度的废除。”

  而近日再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坦然道:“这一页翻过去了,就好好过自己的生活,有老婆孩子了,希望能早日回到平静的生活。”

责编:李宜馨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