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生态经济”实现水清民富

2015-05-22 15:16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南阳讯(记者孙喜增 通讯员 封德)人均产值近5万元高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平均水平数倍;工业产值增加12%,出境水100%达标;农民纯收入增加11%,65%以上来自生态和特色农业。这是地处豫西南伏牛山腹地的西峡县2014年交出的可持续发展成绩单。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之路,这个昔日的河南工业强县踏上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工业与农业齐头并进的“绿色跑道”,为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突围打开了一扇“天窗”。

  把生态当产业经营

  在西峡县华邦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建义的办公室里,一张世界地图占了半面墙,公司产品出口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标记得清清楚楚。2014年,这个以出口香菇和猕猴桃制品为主的公司销售额达 4.23亿元,这也让郭建义下定决心今年从自己的“老本行”退出。

  2007年,做钢铁生意的郭建义进军食品行业。几年间,眼看钢铁生意江河日下,食品公司却一年一个台阶,郭建义终于明白了只有用好身边的资源发展才能快的道理。

  西峡就是一个生态“资源窝”:距丹江口水库不到20公里,流域面积占水库总流域面积的14%;是世界上野生猕猴桃贮量最大、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全国香菇生产第一县;全域有1300多种药材……但长期以来,耕地仅有25万亩的西峡,人均耕地不足7分,粮食难以自给。

  2000年以来,西峡确定了生态经济发展理念,用生态支撑发展,以发展保护生态。十几年间,通过寻找产品的比较优势,西峡确立了“果药菌”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化生态资源为经济优势。

  截至2014年,西峡香菇总产突破20万吨,产值突破20亿元,出口创汇6亿多美元,居全国首位。在特色产业支撑下,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50亿元。

  生态理念融入经济转型

  在丁河镇木赛村,记者见到了一座年产沼气13.5万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场,除了保证400户农民的燃气供应外,池内的沼渣还能用于栽培食用菌、种植无土草莓和生产有机肥料。目前,西峡沼气用户已达3万多户,占农户总数的四分之一。由于将粪便、生活圾垃、农业废弃物等变成肥料、燃料、饲料,西峡化肥施用量显著下降。

  位于深山区的双龙镇,拥有全国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年工业产值超70亿元。但走在镇里,记者看不到一家大型企业。西峡县委书记李德成向记者解释:通过发展“飞地”工业.该镇23家大型企业都建在县产业集聚区。“实现工业经济生态化,首先要使企业簇群化布局,避免走分散、粗放发展之路。”李德成说。

  2014年,西峡县产业集聚区产值达 410亿元。为了节省土地资源,大量工业项目“上山”“升空”。区内汽车配件工业园用的全是荒坡地;通过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向空中要地。

  同时,淘汰水泥、造纸、化工、小冶炼等产业,明确以特钢及冶金辅料、汽车配件、中药制药、农产品加工等“绿色制造”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

  科技创新成为第一驱动力

  在西峡县县长孙起鹏看来,生态经济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要想在这一发展模式中实现跨越,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

  在西峡这个仅40多万人的山区小县,目前已生长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2家企业通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2家企业进入国家实验室行列。目前,西峡县政府及企业累计投资超20亿元,建立起30多个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达70多种。

  在生态农业方面,西峡食用菌产业不仅全部实现菌材外采,节省了本地林业资源,而且实现了提质增效;依靠全国最大的猕猴桃专业研究机构河南省西峡猕猴桃研究所,筛选优良品种;将“菌果药”三大产业中涌现出的“农村能人”选定为技术员,构建创新成果从院所到地头的推广体系。

  记者采访期间看到,房前菇房,房后桃园,山上是药材。丁河镇茶峪村果农范喜泽种了14亩猕猴桃,打过工、捡过废品、做过小生意的他终于结束了在外漂泊的生活,前年还盖了新房。

  记者从西峡的实践中深深感到,以优势农产品加工为龙头,以特色农业发展为驱动.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之路,或可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责编:毛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