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再看看知识阶层的阅读量

2015-04-24 08:03 来源:南方日报

  今天是第二十一个“世界读书日”。显见是作为呼应,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前天也发布了结果。对任何调查,数据都是值得关注的,有没有发言权的前提嘛。这项针对2014年的国民阅读调查有这样几个数据: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传统阅读;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较2013年上升0.2个百分点;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首次超过50%。记得以前的调查,关于图书阅读率一般都出现“持续走低”的字眼,最近几年才开始持续上扬,那么这一次饶是只有0.2个百分点,也堪称可喜。

  每一次此类调查都会列出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2011年4.35本、 2012年4.39本、2013年4.77本,2014年的4.56本稍有回落,但总的来说就是4-5本之间,较之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以及日本的40本,显然也该有忧从中来的成分。我忽然想,下一次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不妨进行细化,所谓细化,就是在现在的18-70周岁人群基础上,再缩小一下范围。比如看看党政机关的公务员群体、大中专以及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群体,他们的阅读指标如何。尤其是我们的知识阶层,究竟处于何种阅读状况。

  所以这样想,是因为关联到这样几则新闻。不久前,美国知名学术出版机构BioMedCentral(BMC)撤销了43篇伪造同行评审的学术论文,其中41篇出自我们中国,作者单位涉及38家国内知名医科院校及三甲医院。前几天,南开大学出台新规,首次要求博士研究生提交的查重用电子版论文将直接作为终稿送审评阅,不给学术不端行为留下任何机会。所谓论文“查重”,就是将学生提交的电子版毕业论文输入数据库与库中文献资料、论文成果进行比对,当重复率达到一定标准时将认定存在抄袭嫌疑。因为中国科学院今年也正式进行学位论文查重,有学者前两天撰文欢呼:“有必要铭记这个伟大的举措。”如此等等,再加上学术论文曾被冠以“学术垃圾”的并不久远的历史,则我们的学术论文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但凡关心的“路人”,几乎都心知肚明了。如果查找原因,急功近利也好,自身的修养和诚信缺失也罢,我以为归根到底应该还在于阅读量缺乏所导致。巧妇尚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拙妇?那些不读书、读书少,或者读书而不思考的人,凭什么写得出论文,还侈谈高质量?直白地说,不抄何待?当然了,这些都只是我在耳闻目睹之余的若干臆想,是否不幸而言中,还要寄望于未来的调查项目扩容。

  《杨文公谈苑》里讲了这么一件事,说后周精通历法的王处讷做过一梦,有人“持巨鉴,众星灿然满中,剖其腹纳之,后遂通星历之学”,说得一本正经。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也讲了个类似故事,说头脑“素钝”的朱尔旦胆子很大,跟人家打赌把十王殿里“貌尤狞恶”的木雕判官给扛到了酒桌上,后来那判官居然复活,且鉴于朱尔旦“作文不快”,便在冥间千万颗心中“拣得佳者一枚”,剖开他的肚子给换上,从而令朱尔旦“文思大进,过眼不忘”。然而,那显然只是古人的奇思妙想,现实中断无此等“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好事。现实中有的,只是荀子的谆谆告诫:“学不可以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前两期《南方周末》有篇文章,说国外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时间的碎片化越来越强,在此前提下处理事务导致现代人的智商下降,下降的幅度比吸大麻还厉害。那么,碎片化阅读呢?数字化阅读、手机阅读,很大程度上等同碎片化阅读吧。正是因此,对本次调查中的“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传统阅读”、“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首次超过50%”,我们就不能沾沾自喜,以为左右都是阅读,不必一味盯着纸质图书。(潮 白)

责编:刘大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