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0 10:17:00 来源:东方早报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文(共1页)
据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高速封路、满城口罩、出门迷路、学校停课……继史上最严重雾霾袭击东北后,全国许多城市都成“雾都”,就连风光秀丽的海南岛也笼上“灰纱”。“雾霾满面”已拉响“警报”。
治污虽已达成共识,但一些地方驱霾“靠风吹”,治理“靠别人”,收效甚微。当前,治理大气污染不容迟疑,急需触及根本问题,并列出“责任清单”,强力执行。
雾霾天数52年来最多
今年10月底以来,从东北到京津冀鲁,再到长三角、长沙、柳州等地,雾霾侵袭范围越发扩散。
11月8日,上海达到重度污染;南京“拉响”大气污染橙色预警;杭州多个监测点PM2.5指数爆表,空气重度污染。就连“中国空气最干净”城市三亚,受外界污染物质输入影响,一些市民出门也戴上了口罩。
雾霾天气在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已成为常态。东北、华北地区秋冬季节频繁遭遇雾霾超过10年,但南方不少地区是近些年的新变化。
除了空间上的扩展,“雾霾季节”的时间也拉长了。一些城市不仅秋冬季,就连夏季也一样雾霾笼罩。如今年6月,北京雾霾天气高达18天,是近10年同期雾霾天数的3倍。
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皖、湘、鄂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呈现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污染重等特点。
区域同步性发生重污染
部分专家认为,天气变化并未出现较大起伏,“人为因素”影响环境、大气污染仍在累积、环境容量下降,是雾霾高发的根源。
中国气象局与中国社科院近日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显示,我国雾霾天气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主要源于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及地面灰尘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等专家开展的“中国区域空气质量综合控制体系”专题研究发现,我国各城市的大气污染正逐渐从局地污染向区域污染演变。在东部的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区域,重污染发生体现出同步性。
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大气中PM2.5浓度处于较高水平,伴随PM2.5等环境浓度的升高,东部地区的环境空气呈现出多污染物共存、相互影响等复合大气污染特征。
对10月以来,海南海口、三亚等城市连续出现轻度污染现象,长期研究大气污染的南京大学教授刘红年认为,当地能源结构较为“清洁”,受周边地区气流输送因素影响较大。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一项紧急研究印证了这一分析:大气远距离迁移,逆温天气空气流动性差,本地污染源等因素叠加是三大原因,而大气远距离迁移是主要原因。
专家质疑联防联控实效
面对雾霾,各地应急响应不断,停驶部分公务车、企业减排或停产、部分工地停止作业……但许多人发现,雾霾污染却未见明显好转。
“高污染企业只是搬离到附近地区,即使环评发现项目问题,但为了发展经济并未叫停。”刘红年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对雾霾天气处于“应付状态”,相关的减排措施只有总体规划,但真正落实不够。
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在治理污染方面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担心影响经济、税收和就业,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偷偷地上,节能减排任务难以落到实处。
专家认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也有地方官员虽有心治污,却发现自己“单打独斗”,最终失去动力。或者无奈历史欠账太多,于是只好一边还旧账,一边欠新账。
当前,多个城市出台“应急预案”,启动联防联控机制。但业内人士担心,利益纠葛深、资金缺口大和法规约束弱致地方各自为战,治霾积极性不高,不能真正联控联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