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56个报丧电话父亲都不信说明什么

2013-07-04 07:24 来源:重庆晨报

  近日,男青年池某玩水时溺水失踪,在搜集过程中记者见到了池某的几名同学,“我们陪着打捞队在湖边守候了一晚上,昨天凌晨4点40分池某被打捞上来,我们与池某的父亲及其亲属联系,打了56个电话,可对方就是不相信。” (新闻详见本报今日38版)

  儿子溺亡,父亲接到56个电话仍坚信对方是骗子,显得有些悲哀。但我们没有理由谴责这位父亲没见过世面,相反,可能正是因为他对这种情境见得多、听得多了,有一定见识,才会有如此反应,误以为又是电信诈骗。

  电话诈骗可以说是生活中很多人都遇到过的最常见的一种诈骗方式,或冒充熟人老友求助,或扮见义勇为者称其家人遇车祸“正在医院急救”行骗,或以“你中奖了”进行诱骗,有的甚至直接给你发一个银行卡号:“请把钱汇到某某账号”,有名有姓,账号也是真真切切的。

  除了电话诈骗,那些“广而告之”式的虚假短信、垃圾短信就更多了,买房的、买车的、买理财产品的;办假证的、请私人侦探的、帮助窃听对方通话记录的;甚至还有买卖贼货、寻找一夜情的……

  老百姓对这些诈骗方式大多都已麻木,所以像池老汉这样“接了56个电话”也不相信并不奇怪。公众之所以对此感到匪夷所思,不过是关于社会诚信丧失的一次集中暴发和吐槽,并再次证实,诚信底线面临失守的危机。

  今年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调查显示,社会的总体信任指标在2012年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及格线。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人信任陌生人。

  曾经有一个朋友感叹,这些年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我问他,是市场行情不好?他摇头。是没有把握住机遇?他再次摇头。他说,他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很多行业生意难做,有两大原因:

  一是社会诚信丧失,凡事讲关系,走后门,沟通成本太高,即使挣了点钱也并不幸福。

  二是推广成本太高,很多企业把大把的钱投入到广告宣传,同样会增加成本,为什么这样做?是因为现在“尽管花样不断翻新,但相信广告的人没以前那么多了”。

  生意难做,不是市场原因,反而是诚信问题,这是我前所未闻的论述。我们无法评判其可信程度,但起码可以证明,社会诚信缺失已经实质性影响了生产和生活。官方不相信民间,商家不相信顾客,领导不相信下属,反之亦如此。公众反复被伤害,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很多人选择了不相信,不信任专家、不信任商家、不信任品牌,甚至不信任公权。把原本应该“统一”的社会关系“对立”起来了,肯定是不正常的。

  56个报丧电话唤不“醒”父亲有着十分深刻的警示意义:社会诚信底线的失守,必将打乱各种社会关系,打破建立在道德和法律基础上的公共秩序和公序良俗。一个人的失信可能是品格问题,但一旦整个社会失去信任感,带来的就是人心涣散,是巨大灾难。

  诚信不是奢侈品,重塑社会诚信体系,应该从政府诚信和公民职业诚信开始,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其中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社会应尽快找准并打通“信任”封闭的死穴,才可能真正改善当下有些冷漠、紧张、生硬的人际关系。

  重庆晨报评论员 王方杰

责编:李争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