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门”频发 底线失守滋生瓶装水标准乱象

2013-05-03 05:58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今年3月以来,某瓶装水企业的“质量门”事件持续发酵。这场风波的核心,是舆论对地方标准及国家标准的质疑。中国瓶装饮用水国标中水质指标仅有20项,相比之下,自来水标准中水质指标有106项;中国瓶装水标准滞后,测菌仍然按苏联的标准。

  借由媒体梳理,“瓶装水标准”疑云,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场质疑风暴中,舆论所指大致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某些瓶装水地方标准远比国标宽松;其二,现存的“瓶装水国标”,竟不及自来水标准来得全面和严格……尤其考虑到,先前公众对“瓶装水品质”近乎偏执的信任,其所参照的“标准”之低,令人难以接受。在尴尬的现实面前,那些由持续营销所塑造的“好水”形象,无可避免陷入危机。

  当然,事态也许没有想象中严重。即便愤怒不已,某些事实也须说明。首先,按照既有规则,“地方标准中的相关指标,不得与国家标准相违背”。那么,极尽宽容的瓶装水地方标准,似乎并无实存的“指导力”;此外,“瓶装水国标中水质指标,远少于自来水国标中同类指标数”,也存在另一面——“瓶装水国标明确,原料用水应符合自来水国标”。正是有此前提性规定,“瓶装水国标”才会看起来不如“自来水国标”事无巨细。

  一味指责“瓶装水标准”宽松,也许并不精确。真正的问题在于,某些商家生造出“山泉水”等伪概念,偷梁换柱,避开国标的约束。对此类打擦边球产品,地方职能部门则量体裁衣,出台对应地方标准予以配合,从而确保其能身份漂白、上市销售。在“地方瓶装水标准制定,大多都有企业参与”的语境下,所谓地方标准不仅无法发挥应有的规制作用,反而更像是保障伪概念水产品得以合法化、获得入市许可的“工具”。

  一方捏造概念规避国标,一方定制“地标”予以放行,在瓶装水市场,官商间的无缝对接、亲密配合暧昧而耐人寻味,并最终诱发了一系列的混乱景象。凡此种种,之所以得以发生,原因可谓多矣。比如,“国标”自身疲软,适用性、囊括性堪忧,以至于太多“例外”存在,留有太多漏洞可钻。且,“国标至上”的原则,也缺乏一套强力机制兜底;而根深蒂固的“地方保护主义”,又驱动着各地监管机构,对本地水企大开方便之门。

  其实,产品营销自然可以大玩概念,但质量检测应当守住稳定、精确、统一的规范底线。时至今日,混乱的瓶装水商品,与纷繁错乱的“地标”共同作用,正摧毁着消费者的信心与购买欲。于此,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说到底,一个缺乏自律,又罕有他律的行业,只会走向市场萎缩的结局而已。说到底,若要自赎,一系列的改变,是该开启了。

责编:阮海峰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度假季 沙滩女王泳装扮美记

度假季 沙滩女王泳装扮美记

眼看气温开始攀升,不性感怎么点燃夏日热情。要性...

7月内地影市观影指南

7月内地影市观影指南

七月向来是各路大片“占山为王”的时候,而这个七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