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新闻

2015-12-29  第 97 期 映象新闻出品

郑州七旬老人17年救助6名孤儿 为抚养孩子茶楼卖艺

王宽夫妇家里挂满了几个孩子的照片

王宽夫妇家里挂满了几个孩子的照片

  映象网讯(记者 阮海峰 实习生 王邵怡 文/图)在河南郑州,有一种爱叫“王宽家”,里面收养了6名孤儿。这些孤儿曾经的命运大致相同,亲生父亲由于疾病、车祸等原因丧生,母亲改嫁,留下自己一人。

  1998年,一对老夫妇回到家乡,接触到了这些农村的孤儿,对他们的生活状况深感震惊,于是毅然地决定收养照顾他们,一直持续了17年。

  这对老人就是王宽夫妇。

  “我想让这些孩子们多读书、多做好事,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今年74岁的老人王宽和老伴王淑荣用自己一辈子的言行教导儿女,树立家风。

  回报乡土 两位老人收养六名孤儿

  12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郑州英协花园艺术家大院内的王宽家,还未进屋,屋内欢声笑语,伴着老人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屋内外。

  熟悉的人一听便知,这是王宽家中的孙子、孙女们回家了。每到孙子、孙女们从外归来,聚成一桌,吃奶奶王淑荣做的家常菜。茶足饭饱之后,几个孩子便陪伴着老两口聊天、谈心。

  74岁的王宽出生在周口淮阳县郑集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6年,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王宽年被派去西藏工作,这一走就是26年。

  “我在西藏将近三十年,只有姐姐妹妹二人在家照顾爹娘。一旦父母有些头疼脑热都是靠亲戚邻居帮忙照顾,我绝不能忘了乡亲们呐。”每当说起在外工作不能为二老尽孝,王宽老人的眼圈有些湿润,记得有一次老母亲重病,是村上的邻居二话没说,抱着母亲跑了几十里地送到了医院。

  抱着感恩的心,虽然从西藏回来后工作生活在郑州,但王宽和王淑荣也经常回老家看望乡亲们,不论谁家有困难都竭尽所能帮他们。

  回忆第一次见到这些孩子时,王宽说:“就记得浑身脏兮兮的,头发散着。当时孩子怯生生的,都不敢正眼看人,那衣服上一个补丁摞一个补丁,一看见我孩子就哭了。”说到这里,王宽哽咽了,“当即就决定要帮助这些孩子,学费我来交,心里盘算着大不了以后少吸根烟,少喝口酒,多给孩子们省点钱。”

  当时,夫妻俩并没将15岁的汪海波带到郑州,而是在老家资助他上学,并教他乐器。那一年,王宽又陆续资助了8岁孤儿袁钱良,父母双亡的汪文胜、汪文娜和汪仪欣三兄妹。第二年,5个孩子的亲人相继离世,夫妻俩这才决定全部接到郑州来上学。

  谈起自己为什么坚定要帮助这些孩子,王宽说,“当时那个情况,孩子们脸上的表情那么可怜,搁谁都不忍心。这么好的孩子,要是不帮一把将来什么前途都没有了。”

  为养育6名孤儿 老人茶楼“卖唱”挣钱

  最开始,王宽只是负担孩子们的学费,可是后来孩子们的爷爷奶奶陆续过世,“孩子们没了依靠,没人管教就不上学了,那不是就前功尽弃了吗。”

  “就把他们都接到郑州来吧。”王宽两口子为了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咬牙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那时王宽和王淑荣都已经退休了,两人每个月的退休金加起来也只有3000元,为了给孩子们提供好的生活环境,王宽将目光瞄准当时郑州街头大大小小的戏曲茶楼去“卖唱”。

  “当时在茶楼根本没人在乎你是不是名演员,那就是个卖唱挣钱的地方。”为了养活孩子们,王宽放下了艺术家的身份,为了几个孩子的生计,每天往返于遍布老城区的各个茶馆内。

  由于还没有手机,王宽就随身带着小传呼机,每天呼机一响,不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都雷打不动的骑上车到茶楼去。

  整日起早贪黑地忙碌挣钱,王宽的身体怎受得了。老伴王淑荣说,大概2008年,老头被查出心肌梗塞时,已经“卖唱”10年,至今多次复发,3次下达了病危通知。从此,全家人极力反对他再去茶楼唱戏。

  “其实老伴比我更辛苦,她是我的贤内助呀。”每次当王宽因病住院,老伴王淑荣不仅需要照顾病床上的王宽,更要照顾一家子人的生活。

  王宽说坚持做好事一天两天不难,但是王淑荣支持了他17年,“这17年不容易,有哭过也笑过,我老伴比我付出牺牲的多太多,照顾孩子们的生活,教他们做人,其实她比我更辛苦。”

  王淑荣听到这些笑称自己并没那么伟大,她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是她的口头禅。“我俩在西藏相识,当时他在剧团就是个热心肠的人,很无私很正直所以才决定嫁给他的。”王淑荣拉着王宽的手不停地轻轻敲打着,“我知道他是个心肠善良的人,也很赞同他的做法,所以我也愿意全力支持他,抚养这些孩子不单是他的主意,这更是我们两人共同的心愿。”

  17年含辛茹苦 不求回报只为孩子出人头地

  王宽说一开始去茶楼唱戏时惹了不少的非议,很多人都说他是想钱想疯了,但后来媒体报道了他的故事后,取而代之的是对他的支持与理解,“不少人来茶楼点名要听我的戏,有出200元的,也有出500元的,虽然天天跑茶楼累但是这么累着也高兴啊。”

  更让王宽欣慰的是,以前一家人十几口挤在100平米的房子里,孩子们只能晚上打地铺,后来一个房地产开发商看到他的报道很受感动,决定让王宽以优惠价购置房子,“现在我们这个房子有将近200平米,住着宽敞了许多,孩子们也不用打地铺了。

  除了物质条件的改善,最让王宽和王淑荣感动的是孩子们的懂事。

  “孩子们小学上美术课得用彩笔,一套就好几十。每个孩子都买我们确实负担不起,后来孩子跟我们说买一套他们可以换着用。”说着王淑荣的眼眶湿润了。

  最让王淑荣难忘的是关于布鞋的记忆,“有一次我看孩子脚上的鞋破了,鞋底和鞋面都分开了,想着明天给孩子买双新鞋,结果第二天早上我起来一看,孩子怕花钱,自己就拿图钉把鞋子钉起来了,看到孩子那么懂事,当时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

  17年含辛茹苦,如今,孙子、孙女们都已长大成人,老大汪海波当了司机,老二汪文胜、老三袁钱良做了教练,老五汪雯在幼儿园做老师,老六汪欣今年刚大学毕业,现在某文化传播公司任职。

  王淑荣坦言,我们不图孩子能如何报答他们,只希望孩子们长大以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多做好事,做个好人。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