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永远的南水北调移民丰碑

2015-11-02 10:33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讯(记者 孙喜增 通讯员 高帆 夏季风)丹江口水库在河南版图上,就像一个歪把儿的水葫芦,中间卡腰的部位,就是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鱼关。

  这里静静伫立着56座刻有16.5万移民名字的石碑,每块石碑重达20多吨,回乡寻根的乡亲无不流泪:从老人到幼童,甚至是襁褓中的婴儿,还有为南水北调工程忠诚担当、不惜牺牲的英雄,他们的名字都能一一找寻。

  局外人无不惊叹,6个月56块丰碑的传奇是如何创造的?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人吃在工地,住在工地,运碑时的惊心动魄,立碑时的精益求精,筹建者们的痴狂与投入,有多少令人动容的故事。

  这是一座座铭记南阳移民“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精神的丰碑,移民的家园虽然被淹没在了丹江水下,但“移民丰碑”将永远屹立在淅川,南水北调移民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世人心间!

  一种信念薪火相传

  浩荡烟波八百里、素有“小太平洋”之称的丹江口水库,镶嵌在河南、湖北两省交界的群山丛中,静静躺在水天一色的碧蓝之中。这是为京津冀准备的一湖清水。

  为了给中线调水工程让土留地,为了让京津冀人喝上丹江水,从2008年底开始,淅川县16.5万人背井离乡。有着893口人的盛湾镇鱼关村也在试点搬迁村之列。

  新建好的果园说砍就砍了,每年数十万元收益的网箱养殖说拆就拆,祖辈遮风挡雨、生息繁衍的老屋眼瞅着瞬间分拆解体,曾经数次搬迁的大老爷们儿,义无反顾地卷起了铺盖……他们以舍小家为国家的行动,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史册上写下感人肺腑的篇章。

  如今,南水抵达京津,举国为之自豪。然而,你可知那北上的清流清晰地映照着淅川16.5万移民撕心裂肺般的大迁徙历程,即使他们已经在新家园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故乡总是他们挥之不去的梦,亲情难以割舍,乡思无处安放。

  他们多想回家看看,可曾经的家园已经是满目废墟,故园本该是温暖的地方,可现在留下的只有心酸。这一幕幕被正在此地采访的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曹国宏看在眼里,伤在心里。

  移民迁安的两年中,曹国宏用自己的笔写了大量的移民报道,并拍摄了大量的移民图片和视频,为把越来越多的移民资料找个“家”,他把鱼关移民村的小学改造成一个简陋的移民民俗展馆,并开始有目的地收集移民实物和资料。

  他还利用自己的号召力,请来企业家捐资建造了一座鱼关村移民纪念碑。2010年10月刻有鱼关893名移民名字的鱼关村移民纪念碑被安放在鱼关原村部位置。

  “碑高1.88米,象征着鱼关村188户村民。碑上刻着全村893名村民的名字。”淅川县移民局局长聂俊毅说,这是丹江库区第一座移民纪念碑。

  2011年11月,由鱼关村小学改造的南阳丹江移民民俗馆建成开馆,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用多种形式还原了南水北调移民搬迁那段让人热血沸腾历史和最可爱的移民、可敬的移民干部。

  业内相关民俗家盛赞道:这是为致敬凡人英雄竖起的丰碑,这是民间力量为移民心灵建起的家,这是南水北调移民文化硕果仅存的活标本。

  2014年9月,鱼关移民纪念碑引起了中央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派出拍摄小组来到鱼关。2014年10月3日,以“凡人丰碑”为题的报道在央视播出了,忠诚奉献,大爱报国,移民精神感动了国人,鱼关——“河南移民第一村”的名字也变得家喻户晓,这极大地鼓舞了鱼关建设者们的士气!

  如何让这种移民精神发扬光大?又如何让作出巨大奉献牺牲的移民家根永存,留下念想?那一刻,曹国宏下定决心,不但要给鱼关村的893名移民树起纪念碑,更要为淅川16. 5万全部移民树起丰碑。

  “修建移民丰碑,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眼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利用民间和爱心人士去筹钱。”曹国宏说,毕竟自己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远远没有这个实力。

  2014年春天,曹国宏找到了淅川大自然旅游文化公司董事长周成保和镇平县红奇石石材厂老板王吉运。此意相通,彼心相同,惺惺相惜。三个对移民怀着敬意的人一拍即合。出钱出资,出工出料,出规划出设计,行动!

  一种精神赓续传承

  2014年10月,移民丰碑工程在鱼关开建了!

  2015年1月19日,市委书记穆为民、淅川县县长赵鹏等领导相继批示,对移民丰碑的建设给予高度评价与重视。这无疑是一支振奋剂,给建设者们莫大的精神鼓舞。

  选石材、打磨、刻字、装车、卸车、安装、维护每个工序王吉运都是亲力亲为。石材厂他走一圈500米,每天要来回走上30多趟。移民丰碑建成,粗略算,他在自己厂里走了3600里。还不说他为了研究设计方案、设定运输路线、指导场地平整等往南阳、淅川、鱼关的来来回回。

  运碑时,山路狭窄,一边是山崖,一边是坠满碎石的山坡,由于碑体巨大,车体宽,轱辘也大,一路颠簸慢性,压塌了外侧的路基,车碑人几次险些翻下沟底。“一车一车,想想真后怕啊,要是下去了,什么都不说了。”搬运的货车司机刘帅回忆说。

  每块石碑有20来吨重,为安全起见每辆车只装两块碑,从镇平石材厂到鱼关,全程130多公里,一个单趟就是近十个小时。

  为了搞好运输,王吉运和鱼关安装现场的工程负责人王建基设计了4套路线方案、新修了一条路和一个水上码头,通过水上、路上运输实验,最终确定了运输方案。

  可真的运起来,困难要大得多,天气因素、司机问题、车辆问题、工程机械、过桥、过水、过隧道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在移民丰碑安装的日子里,所有参与运输和后期保障的人员每天的休息时间不会超过5个小时。

  周成保是一个企业家,白手起家拥有了现在的集团公司,每一分钱都是他辛辛苦苦打拼的。2014年,当曹国宏找到他时,他毫不犹豫地拿出移民丰碑第一笔兴建资金。移民丰碑建设阶段恰逢经济危机,大多数企业都遭受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周成保的企业也不能幸免。可他每次都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做到专款专用,保证移民丰碑的顺利完工。

  周成保每周都要到移民丰碑的雕刻现场去察看项目进度、慰问工程建设人员,在他的感召下,来自河北、山东、河南的雕刻师傅们,硬是顶着三九严寒把40多万字工整地雕刻完成。

  在移民丰碑的建设过程中,有一串串的名字令人难忘,王建基、李军、郭建会、王建青、曹相飞……移民丰碑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发生了很多故事,这里面饱含着热泪与喜悦。

  2015年3月11日,“移民丰碑”立碑仪式在淅川县盛湾镇鱼关移民村旧址举行,该村党支书王文华亲眼见证着一座高8.8米,重23.8吨,写着“移民丰碑”四个大字的巨型石碑稳稳树立在丹江岸边故乡的土地上,心中感慨万千。

  “不容易啊。”不少人发出这样的慨叹,眼泪湿润了眼眶。

  “移民丰碑”工程占地总面积1.2万平方米,由56座大理石碑组成移民丰碑群,碑按照所在丹江库区的乡镇位置排列,碑群前有青山碧水,后有绿树花海,左右是翠竹相拥,分别镌刻淅川10个乡镇、184个行政村、1276个村民小组共16.5万名移民的名字,并树立“移民干部丰碑”两座,镌刻移民迁安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名单。

  眼下,移民丰碑的广场正在绿化,周边也在美化设计。临路的中央碑石上,刻有著名散文家周同宾先生和淅川友人合写的碑记:悠悠我心,日月可鉴,高天厚地,载我精神。移民不朽,移民精神永存。青山青青,碧水长流。

  丹江,移民,纪念碑;北方,北京,南水北调。这些注定要留在人们记忆中和历史册页上的名字和词汇,不仅蕴含着现实的水韵涛声,更是人心的一种精神指向和大爱无疆,是一种永远不能忘却的纪念。

 

责编: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