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古都之魂点燃蓬勃发展新激情
2012-03-07 14:17 来源:人民网 打印本页 关闭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历史上共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也是“最早的中国”。有人以“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形容洛阳辉煌的历史,洛阳之名,在国外更有甚于河南之名的传说。
在改革开放后,洛阳的经济发展缓慢,千年帝都的风光难以为继。历史从来不会同情只睡在繁华过往上做梦的城市,洛阳亦是如此。然而,千年的荣光自有沉厚踏实、迎难而上、激流奋进、让风华再现的的魂魄。近年来,洛阳市立足实际,在农业上打造优质专用粮食、林果、中药材、烟叶、花卉苗木等六大支柱产业格局,在工业上深挖钼、铝、金、银、钨、煤、铁、锌、水晶、铅等矿产资源潜力,以机械制造业为核心,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全面发展,更加强了文化、旅游业的强势奋起,以建设中原经济区为契机,洛阳迎来了再次荣光的新机遇。是大局、是精魂,洛阳再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
雄浑帝都,钟灵毓秀、人文荟萃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无数华丽的诗篇和动人的传说都产于此,无数次风云际会都发生于此,年代久远,内容深厚,源远流长。
历史上,洛阳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最兴盛时期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联。周易八卦在此发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孔子问礼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修成《汉书》,司马光在此编成《资治通鉴》,张衡在此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等;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鸿篇巨制,也无一不是在洛阳这块沃土上完成;东汉的“洛阳太学”学生逾3万人,为当时世界之最;晋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声之噪,曾使“洛阳纸贵”;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颢、程颐两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
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思想财富和供人凭吊的遗迹旧址。如河南第一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释源”、“祖庭”的白马寺及北部邙山东周以来诸皇陵形成的我国最大的古墓葬群等。
建国后“一五”期间,国家决定将苏联首批援建的73个厂矿中的4个大型厂即拖拉机厂、轴承厂、矿山机器厂和热电厂放在洛阳,洛阳成为全国八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随后,国家又把铜加工厂、高速柴油机厂两个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先后放在洛阳,再加上为洛阳工业建设服务而兴建的玻璃厂、耐火材料厂、水泥厂、棉纺织厂,和一大批为城市建设服务与配套而兴建的中小型工厂的陆续开工建设,使洛阳成为“一五”时期河南工业基本建设重点中的重点。
1957年底“一五”计划完成时,洛阳市的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一批兴建的拖拉机厂、轴承厂、矿山机器厂、热电厂和水泥厂需建的大型厂房28个,已建成23个;共需安装的设备17300多套,已安装8200多套;已经试车生产的生产车间达34个,热电厂一号机组已正式发电,轴承厂已经开始全面生产。
活力花城,“源头活水”、文化旅游
洛阳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我们知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基本都基于经济基础的支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下,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利用好传统文化的瑰宝,则能用文化产业兴盛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能“反哺”文化的兴盛。
保持洛阳的盛名,只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仍保留着继承的文化上的先进性,才是“清如许”的“源头活水”。那么,利用文化来做好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是体现洛阳科学发展观的重中之重。
如何使源头之水“活”起来,要从中原经济区的“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基石上找到答案。那就是,不以牺牲文化城市盛名为代价发展经济。
为了做好源头活水,洛阳市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旅游产业和谐发展。在文化产业方面,洛阳最先做到的是利用“牡丹搭台,经济唱戏”的策略。1982年9月21日,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牡丹花作为洛阳市“市花”,每年根据牡丹开放情况于4月某日至5月某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从1983年至2011年,洛阳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9届牡丹花会。二十多年来,洛阳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扩大开放”的指导思想,“洛阳搭台,全省唱戏”,将牡丹花会办成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仅第29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其间,洛阳全市共接待游客1770.17万人次,仅旅游业揽金就达到86.73亿元。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另外,洛阳又倾力打造旅游产业的兴盛。龙门、小浪底西霞院、隋唐城遗址、汉魏故城四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天子驾六、白马寺、关林、嵩县、栾川、洛宁等县级旅游重点区域,以及散布在市内各个位置的中小型旅游景点,都呈喷发的状态。洛阳文化及基于深厚传统文化的相关产业,都前所未有的兴盛。
除文化旅游外,文化产品的繁荣也呈现出大面积喷薄、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趋势。洛阳水席、老八件、栾川、嵩县山珍、牡丹饼等食用产业;唐三彩、青铜器、澄泥砚、牡丹瓷、三彩壁画,龙门石窟仿制品,室内雕塑工艺品,玉雕、书画等旅游纪念品产业,都空前地兴隆,为洛阳经济发展、增加百姓收入、增加就业岗位等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正如预想的那样,经济的蓬勃又带动了文化的兴旺,洛阳人及凡是到过洛阳的游客都对再次繁盛的洛阳文化赞不绝口,千年名城又再次散发出无限的魅力。
工业强市,科学发展、勇当先锋
1998年,国务院提出了三年国企脱困的改革要求,洛阳一下子被列入国务院脱困企业名单的就有38家。据洛阳发改委有关资料显示,至2000年,这38家亏损企业减少26家,改革改制企业25家,平均资金负债率下降到66.27%,亏损额由1997年的36851万元下降到13727万元,实现赢利15549万元。然而,惯性的力量仍在延续。《洛阳报告》称,以10家骨干企业为例,2000年,过半企业再出现严重亏损,10家企业利润总额净亏2.84亿元,利税相抵后总额仅有2893万元。一时,企业经营步入绝境。2001年初,洛阳将“工业立市”战略进一步提升为“工业强市”,并启动了旨在重振洛阳工业的“1648”工程。洛阳开始进入真正的振兴之路。
2002年,河南省将洛阳列入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石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能源工业四大产业基地,政策定位下,洛阳对老工业又启动了新一轮政策支持。2005年初,中央在中部崛起政策前提下,决定给予洛阳等5个中部城市等同东北老工业基地待遇。洛阳步入再次快速发展期。
中原经济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快速发展的洛阳来说,也正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2011年10月20日,洛阳市市委书记毛万春在洛阳市民营经济暨招商引资第七次新闻发布会上说:“国务院刚刚将‘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其总体战略的核心就是新型工业化、新型的城镇化、新型的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这样的内容靠什么?其中用了很多笔墨来强调要靠民营经济的发展,要靠外向经济的带动,要靠招商引资的激励来实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洛阳要有更大的作为和担当。如何有更大的担当?就要在河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下,树立品牌,也就是要靠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来提升民营经济产业,突出我们的特色,使洛阳厚重的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重放异彩。”
近年来,洛阳市工业产业及文化旅游业已经快速崛起,而毛万春书记的“将给予民营企业更多阳光”的表态,又让民营经济的发展看到了百花齐放的美妙局面。借助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洛阳不断转变着发展方式和思路,主动承担起建设中原经济区排头兵的重任,横刀立马,已做好了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冲锋的准备。
若问天下兴亡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承载着光荣与厚重,展望着灿烂与梦想。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舟,帝都之魂涌动着的洛阳市再次焕发着发展的激情,正与郑州及中部城市一道,在崛起的道路上,不断地奋勇前进着。我们有理由相信:洛阳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相关新闻
精彩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