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新闻 > 正文

青岛管线爆炸认定四方有责 政府误判爆炸

2014-01-10 07:16 来源:新京报

  管道裂口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中石化有关工作人员曾解释,1986年修建的东黄复线使用已有27年,管线老化难免;事发管线距出海口近,潮汐变换,干湿环境交替,腐蚀加剧;排水沟由明沟改成暗渠后,交汇处管道处潮湿环境,更易腐蚀;2013年6月以来,市政工程秦皇岛路综合维修整治,重型施工车频繁碾压路面,没有保护措施,管线防腐层损坏。

  管道公司早就意识到东黄复线存安全隐患。在2013年的检测中,针对东黄复线检测出299个缺陷点,建议维修点42个,其中有5个建议维修点距离事发地段管线很近。

  但黄岛油库的一位工作人员曾告诉新京报记者:“企业想维修(地下)管线,需和政府多个部门沟通,审批程序麻烦,当地群众意见很大。”企业没有与当地政府达成一致,腐蚀管道错过抢修。

  3 处置不力 “政府不知可能会爆炸”

  应急处置不力。原油泄漏到爆燃约8小时,期间从企业到政府的有关部门对事故风险研判失误,没有及时采取封路警戒的措施,也没有及时通知疏散周边的群众。——黄毅

  黄岛区此前制定的《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要求,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所报告的内容不仅包括事故的类别,还要包括可能造成的危害等。

  综合记者得到的材料显示,相关部门得知原油发生泄漏事故是通过110指挥中心获悉的。爆炸前,相关部门未能从中石化管道公司方面知悉本次原油泄漏和处置的情况,可能发生的危害等。“由于不掌握更详细信息,相关部门按处置一般原油泄漏事故的常规做法采取应急救援措施。”

  中石化曾被质疑,具备专业知识的员工应该知道在密闭空间里油气混合可能导致爆炸,为何没有防范措施?工作人员曾对专家解释,以前也有原油泄漏事故,但极少发生油气混合致爆炸的事件,维修人员没有意识到输油管道下面的雨水管道会在潮汐作用下行成密闭空间。“没有此类事故先例,没有操作规范。”原油泄漏后,管道公司为防止火灾,只派出公司的消防人员守在旁边。但最终消防人员也牺牲了。

  4 违规违章作业 现场打孔没用防爆锤

  违规违章作业,现场处置人员没有对暗渠内的油气进行检测就冒险作业,而且采用非防爆的工具进行施工,从而导致油气爆炸。——黄毅

  新京报记者在爆炸现场采访时,曾有周边群众反映爆炸前5分钟,现场有人抽烟;现场抢修工作人员用大型风镐、破碎锤等非防爆工具施工。

  综合记者得到的材料显示,挖掘过程中没检测油气混合浓度。按规定,补裂口时,应使用防爆工具,维修人员也准备了。但挖掘时,暗渠上方的水泥预制板,没能弄开。于是维修人员使用挖掘机和非防爆的破碎锤在水泥预制板上打孔,致爆炸。(记者 萧辉)

责编:王文静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频道推荐

专题推荐

三月不减肥 四月徒伤悲

三月不减肥 四月徒伤悲

进入3月份了,天气也渐渐回暖,厚厚的棉衣已经不能...

春季养生全攻略

春季养生全攻略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一个很好的养生季节,来和小编一...